第五十三章 演习(三)
这也就充分说明了战场上的敌人也不是傻瓜,咱们会想得到的敌人也很有可能会想到……
不过我想这一招刘国彦并不是学我们……一来是因为这种方法志愿军很早就在用了,刘国彦既然连志愿军的坑道战术都知道得那么详细,就不可能会不知道这一招。
二来吧,红军没有空中力量而蓝军有……在完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只要这指挥官不是个傻子,都知道要利用坑道来隐藏自己的有生力量!
“不用想那么多……”这时陈依依插嘴说道:“咱们直接打上去就是了……红军的防御很单薄,前后不过就只有三道防线……每道防线也就是两到三个高地的纵深,而且我军又有丰富的野战经验,再加上又有炮兵、直升机的掩护……直接突破也未尝不可!”
“我也同意这个观点!”陈巧巧想了想,就接嘴道:“我认为……我军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其中还有些是在越南战场上培养出来的对付坑道工事的经验,现在我们要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坑道……另一方面,红军的防御正面很长……所以虽说其总兵力比我们多得多,但是在局部方向上却并没有优势……在我们进攻某个高地时候,只要注意用炮火封锁其它高地的增援……拿下几个高地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
陈依依和陈巧巧的观点我也是同意的……要知道她们都有丰富的坑道作战经验,而且还对我军的实力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所以她们说正面进攻能拿下这几个高地……那也就是八九不离十了!
只不过……
“拿下这几个高地并不是问题!”我说:“但也仅仅只是这几个高地而已……却并不代表能突破他们的防线!”
“这……”对于我这话陈依依和陈巧巧就感到大惑不解了。
“391团的防御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我说:“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把工兵营布置在后方另一排高地上?他们这不是在隐藏……而是做好施工的准备,我们在前面进攻……等我们快要攻下第一道防线的时候,工兵营在后方也就建立好第四道防线了,第一道防线的红军就会留下少量的兵力在坑道中与我们纠缠,主力则乘夜撤入第四道防线……接着还会有第五道、第六道……摆在我们面前的就远远不只是三道防线,而是无穷无尽……直到把我们的兵力消耗殆尽为止!”
这一来会议室里的干部们都傻眼了……他们万万没想到这看似简单、平凡的防御工事里头还会有这么多的文章……而且这些文章还是既简单又实用,就像是为我们的优势也就是空中力量量身定做的,使我们的空中力量完全就无法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不过这似乎并不奇怪。要知道当年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对阵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时,就是在基本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打的,所以他们的战术自然就是尽可能的避开敌人的空中打击,打到最后就会变成步兵与步兵之间的消耗战……而这却又是美军的短处!
简而言之……这其实就是兵法中的“扬长避短”,当年的志愿军可是用这方法只凭着小米加步枪就将拥有飞机、大炮的美军死死地挡在三八线之外的……
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就站在当年美国佬的位置上,虽然掌握着制空权,但却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不打就是认输。打吧……我们的兵力又明显不如红军,打消耗战那是消耗不起,结果还是输!
这时我不禁有些理解这刘国彦为什么会坚持御敌于国门之外了,原来他还是有方法的……
只不过我随后很快就意识到……这反倒会让我军处于更大的危险之中,原因是这种方法也许会适合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也许会适合朝鲜的山地……但却不一定会适合中国……
一方面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军的战斗力轰炸机等还是处在佩刀、黑寡妇那样的水平上
。而现在的苏军都用上苏27了……科技的高度发展使得战场出现了变化,曾经能够对付美国佬的战术现在也就不一定能对付得了苏联!
另一方面……朝鲜战场那是到处都是山地,对美军来说同样也是交通不便补给困难……而中国呢?中国的华北、东北、西北到处都是适合机械化部队展开的平原,反倒是想找几个高地都困难!
如果连高地都没有……那又怎么能用坑道战术呢?而平原恰恰又是敌人空中力量可以大显神威的地形……
从这一点来说……这次演习在演习场地的选择上就有问题,就算刘国彦成功的打赢了这一仗也不能说明我们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刘国彦不可能会不知道这一点……但他显然是选择性无视了,甚至还有可能……这个演习场的选择就是他做的手脚,否则不可能会出现这样完全与实战或者说是与实战大多情况不相符的地形进行演习!
“营长!”赵敬平在旁边问了声:“我们可不可以……从红军的工兵着手?”
“嗯!”赵敬平这点倒是跟我想到一块去了。
“这的确是个办法!”我说:“红军利用工兵在后方不断的构筑新防线。使其有生力量能够持续得到工事的保护……那如果我们能将其工兵部队歼灭……虽说这是支非战斗部队,但却可以给他们造成很大的麻烦!”
“这个办法不错!”一直没说话的教导员在旁点头说道:“红军将主力布置在防御正面……其工兵是在后方,再加上他们没想到我们一开打就是打击这种非战斗部队,所以警戒必然松懈……这反倒给了我们可乘之机!”
“正好我们拥有直升机!”赵敬平说:“虽说直升机夜战能力有限,但却可以搭载特工连的战士越过敌防线展开偷袭……”
“对!就这么干!”会议室里的干部们纷纷表示同意。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