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人呐
人的一生会有多种经历。酸、甜、苦、辣、辛都会遇到,不同的是哪些多哪些少罢了。
我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人,对酸、苦、辛、辣有着深刻的记忆,对甜蜜的生活也有别样的感悟。
18岁走出农村前,我并不知道农村人的生活与城里人的生活有多大差距。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常在我和弟、妹面前叨念的几句话就是:“孩子们,你们知足吧,现在你们生活在蜜罐里了。”老人们也常诉说他们小时候吃糠咽菜和逃荒要饭的经历,打心眼里也会感到与他们相比是“生活在蜜罐里”了。面对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中的酸、苦、辛、辣从没感到难过,相反还有甜蜜的感受。这些,是现在生活在城里的人和富裕起来的乡下年轻人无法感受的到的。
1961年,在我8岁的时候我上学了。学校在与我们村隔一座山梁5里地的高家地沟村。爸爸专门向生产队长请假,耽误一个早晨的上工时间,到10里地外的旧营村供销社为我买回了一块石板(上世纪60年代小学学生写字专用文具)和和两只铅笔,妈妈用一块旧毛巾给我缝了一个袋子就算书包。
当时我是多么的高兴,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那个年代,小学生学费不算很贵,一年学费1元钱,其他书本费加起来也只有6角钱。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们全家6口人,只有爸爸1个劳动力挣工分,时常吃的食盐和点灯照明(农村夜晚点灯需用的是煤油)油钱都时常向邻居借钱。记得上学的头天晚上,爸爸和爷爷谈到了拿不出1元6角钱学费和书本费的事,爷爷告诉爸爸,钱的事你就不要管了。晚上,奶奶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布包,在煤油灯下数出了3张5角钱的票子和两个五分钱的钢镚子,用一块麻纸包扎好放在了我的棉衣口袋里,并反复嘱咐我不要拿出来看,到学校后直接交给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第二天,上学的路上我把手放进衣袋里紧攥着包钱的纸包,生怕它飞走。等到了学校,因手中出汗,那两个五分钱的“钢镚儿”已经掉在了我的手中,我把钱交给了老师,心里的紧张才慢慢消退。
这是家里大人给我上学交的第一次学费和书本费,也是最后一次。
那个年代,农村生活不是只有我们家穷,家家都是如此。记的9岁上二年级的时候,我与村里的几个伙伴就开始自己挣钱交学费和书本费。我们三、四个伙伴每到星期日(当时星期六上半天课),带上干粮一早出发到山上刨药材。那时候我们那里有种药材叫“黄荆茶”卖给供销社每斤只有五分钱。我们拿不动镢头,只能扛上爸爸锄地用的锄头上山。由于我们年岁小走不了远路,再加上“黄荆茶”是扎在地下很深的植物,发现一株“黄荆茶”也只能挖出药材地下的一小段,每个星期日上山一整天,也只能刨一、两斤。
我们把药材放进冬天储存菜的窖里,等攒够五、六斤后专门花一个星期天的时间到供销社卖药材。卖药材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每次都能有两、三角钱的收入。我们会把整角的钱用小布块做成的钱包包起来,如果有几分“钢镚儿”都要换成糖块,当时一分钱能够每一颗糖块。记的那时,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还都很小,每当我要去供销社卖药材,他们都会期盼能给他们买回几颗糖块。我从没有独自吃过一颗完整的糖块,如果能买到5颗以上糖块,我都留给最小的妹妹。在她晚上哭闹时,一颗糖块就能让她安静下来。即是只买回一、两颗糖块,我都会用家里的切菜刀把糖块分成若干小块,弟弟、妹妹们都能吃到一小块。当时那种糖的甜蜜,感觉长大后我从来再没有体会过。
上小学三年级后,我们开始用笔和纸张了,上学费用更多了。我和伙伴们为了能够挣到更多的钱,开始卖干柴。我和伙伴们从十多里外的高山上背上50多斤干柴卖到17里路程的供销社需要两天时间,每斤干柴1。5分,每次也能收入八、九角钱。除了上学的花费,还能给家里买些食盐、煤油等日用生活品。爸爸、妈妈常在人前夸我,孩子长大了,已经能为家里的生活扛担子了。我听到后心里总是感到美滋滋的。
那时候的农村,每家都有五、六个孩子,一家人的穿戴都是靠母亲亲手缝制。有的人家,不是母亲针线活慢,有的是家穷,夏天换不上单衣,冬天穿不上棉衣服是常有的事。
我母亲针线活快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但为了减轻母亲做针线活的劳累,我和其他伙伴一样,春、秋上学都不穿鞋子。上小学时,我们必须要翻过一座山梁,山上的路都很难走,我们都是光脚板行走,开始走得慢些,脚底感到疼痛,半个月后脚底就会长出老茧,再也不会感到疼痛了。在光脚板走路时,最怕脚趾头碰在像刀子那样锋利的石头上。曾有两次不小心脚趾甲被碰掉,疼痛感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和其他伙伴都有过这样的伤痛,我们都会抓一把黄土按在流血的伤口上,止血后照样上学,从没感到这是什么大事。就是到现在想起来还感到奇怪,我们从没有因碰伤发炎或发过高烧。
每次到山上背干柴,我们都会鸡一叫就出发,等天黑了才能把干柴背回家,背上的汗渍从棉衣里面浸湿到外面,干燥后留下了点点汗碱白点,硬邦邦的一大块贴在背部,早晚出门只感到背部“冷嗖嗖”的凉风往里钻。
很多大山都有回音。每次爬上山顶,我们都会在山上大喊大叫一顿,杂乱无章的喊声回荡在远山深处,好像另外的山头上也有一群孩子还在喊叫,喜悦的心情大概与城里的孩子看电影差不多。我和伙伴们也会站在山顶上向老远、老远眺望,老远那边的山也和这里一样,黑黒的山头周围有白色的云雾缭绕,我们幼稚的认为,远处的大山外可能就是县城和平原。
我和伙伴都没有出过远门,最远去过14里地外的公社所在地。县城离我们这里有50... -->> 里有50公里的山路,汽车开不到这里。山里的生活日用品都是靠几辆马车运输,到县城运走供销社收的干柴,往返运回日用百货。伙伴中有的为乘坐过马车感到自豪,听大人说县城里有两层高的楼房,还有烧汽油走路的汽车。我们都很好奇,期望有一天能坐上马车到县城亲眼看看,想看看楼房是什么样子,汽车是如何烧油行走,人们每天都在干什么?那里的人是否每天也吃掺野菜的玉米窝头,那里的孩子们是否也和我们一样靠卖干柴、卖药材挣钱上学?我和伙伴们有时为了自己想象中的答案争得面红耳赤。
这里的人们虽然都很穷,但民风都很善良淳朴。记得7岁时,邻村的张婶到我们村卖桃子,我和几个伙伴看着鲜红的蜜桃馋的直流口水,有几个家境好一点的同伴回家要钱买了桃子吃,我跑回家向妈妈哭闹了半天也没有要到钱。我只好又返回站在卖桃的张婶面前看别人买桃子,也许是嘴馋忍不住了,我从张婶卖桃的筐子里拿起一个桃子就咬了一口。旁边的伙伴看到后都喊“有人偷桃了,有人偷桃了”卖桃的张婶并没有呵斥我,而是从筐子里又捡了两个桃子递给我,笑眯眯对我说:“回家让你妈用水洗洗桃子上的细毛再吃,不然会闹肚子的”晚上爸爸收工回来知道这事后,狠狠打了我一顿,第二天屁股还隐隐的痛。几天后爸爸在吃饭的时候告诉我,世上的好东西多了,咱家穷买不起,做人要本分,不能偷拿人家的东西,咱家祖祖辈辈没有出过让人瞧不起的人。
后来听妈妈讲,爸爸让妈妈卖鸡蛋后还了张婶的桃子钱。这事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
农村的孩子最欢乐的时光是过年。在那个年代,我们山区人每年吃的食油都是猪油。因此,家家户户再穷,过年也要杀头猪。我们家人口多粮食不够吃,每年也杀一百斤左右的一头猪。爸爸在修水库的工地上做过饭,跟一个老厨师学了一些做菜手艺,我们家过年时爸爸的做菜手艺都会显露一回,能做出十几道凉菜,我在伙伴中经常炫耀,感到非常自豪。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把家做一回大扫除并用白石灰粉刷一新,窗户上都换一次新纸,多数人家用红蓝纸对接在窗户格上形成菱形花瓣图案,有的人家还用红纸剪些图案贴在窗棂上面,非常好看。家家户户都要用红蓝纸做成彩灯笼挂在屋前,小孩子们大都能穿上一件比较新的衣服,各家大人都要给孩子们买几把糖块和几挂鞭炮。
过年的东西别人家有的我们家一定不会少。那个年味实在是比城里浓厚的多。大年初一,大人小孩很早起床洗漱干净,张灯挂彩,首先是举行家庭礼仪,我父母坐在炕沿,我和弟、妹们给父母跪在地上磕头,妹妹最小趴在地上学习我们给父母磕头,爸爸、妈妈笑的是那样的甜蜜开心,在平日是很少能够见到的。给爸爸、妈妈磕过头后,爸爸、妈妈又带我们去给爷爷、奶奶磕头。
村里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大都有联姻亲戚关系。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也还要到辈份大的亲戚家去磕头,我们会站在后面一起磕头,表太爷、姨太姑都会抓几把糖块和瓜子装到我们这些孩子的口袋里。拜完长辈后,人们就回家准备年饭。也许是一年中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饺子和猪肉,饺子的味道,猪肉的味道,是那样香,肚子鼓了还想吃。童年过年时的喜悦心情至今让我难以忘怀,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
通过参军我走出山沟,后来提干成家转业到地方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也做了父亲。女儿出世后,岳父、岳母跑前跑后照顾,不断地给妻子买鲫鱼、排骨架、老母鸡给妻子补充营养,为的是女儿有奶吃。但妻子还是奶水不足,以至后来增加了牛奶粉作补充。在妻子“坐月子”时,我为女儿洗尿布,但妻子总嫌洗得不干净,还要求洗完的尿布必须用开水蒸煮消毒,这大概是做医生的岳父、母传导的结果,但是女儿在三岁前隔三岔五还是患感冒。这让我想起了农村老家“坐月子”的妇女每天只喝五、六顿小米粥,奶水就吃不清,只要孩子会爬就把他扔在炕上任其乱爬,掉在地上用手揉揉就算了事。孩子在地上到处乱爬,抓起锅灶口的灰土和木炭往嘴里塞,也从不闹病形成了鲜明对照。
我想,城里的孩子大概和温室里的花草一样,他和荒山上的野草的生命力无法比。在养育女儿方面我和妻子总有矛盾。我和妻子经常谈起农村如何养育小孩子的事例,妻子又总会大吼:“这是城里,不是农村!”多数情况下我也只能用无言作回应。
人呐,大自然给予人的痛爱是公平的。
女儿从小跟岳父、母生活,到8岁上小学时才跟我们一起生活。妻子每天让我用自行车送他上学,晚上妻子还要用大水盆给女儿洗澡。我有时在妻子和女儿跟前谈论我小时候的经历,妻子认为这是陈谷子旧芝麻不愿再听,女儿一脸的茫然好像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我在他们面前讲我小时候的经历就越来越少了。
人呐,一辈子都会遇到不同的经历。
经历,也是人生的财富。什么是享福和受罪?只有比较才能做出正确答案。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认为我是掉进蜜罐里了,与我相比我感到女儿的生活是掉进蜜罐里了。女儿现在成家立业,住进宽趟明亮的两居室楼房,但她嫌面积小又要准备换成三居室;几年前买的车子现在感到很寒酸,要换更高档次的。现在我有了小外甥,不知道女儿是否和他讲过掉进蜜罐的话。
人呐,活一辈子都感到很累。
我想,人们的欲念和追求永无止境,但是不要太贪欲。优越的物质条件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精神上豁达、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幸福的。
但愿我的小外甥长大后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会富有,那才是真正蜜罐里的生活。 展开全部内容
我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人,对酸、苦、辛、辣有着深刻的记忆,对甜蜜的生活也有别样的感悟。
18岁走出农村前,我并不知道农村人的生活与城里人的生活有多大差距。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常在我和弟、妹面前叨念的几句话就是:“孩子们,你们知足吧,现在你们生活在蜜罐里了。”老人们也常诉说他们小时候吃糠咽菜和逃荒要饭的经历,打心眼里也会感到与他们相比是“生活在蜜罐里”了。面对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中的酸、苦、辛、辣从没感到难过,相反还有甜蜜的感受。这些,是现在生活在城里的人和富裕起来的乡下年轻人无法感受的到的。
1961年,在我8岁的时候我上学了。学校在与我们村隔一座山梁5里地的高家地沟村。爸爸专门向生产队长请假,耽误一个早晨的上工时间,到10里地外的旧营村供销社为我买回了一块石板(上世纪60年代小学学生写字专用文具)和和两只铅笔,妈妈用一块旧毛巾给我缝了一个袋子就算书包。
当时我是多么的高兴,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那个年代,小学生学费不算很贵,一年学费1元钱,其他书本费加起来也只有6角钱。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们全家6口人,只有爸爸1个劳动力挣工分,时常吃的食盐和点灯照明(农村夜晚点灯需用的是煤油)油钱都时常向邻居借钱。记得上学的头天晚上,爸爸和爷爷谈到了拿不出1元6角钱学费和书本费的事,爷爷告诉爸爸,钱的事你就不要管了。晚上,奶奶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布包,在煤油灯下数出了3张5角钱的票子和两个五分钱的钢镚子,用一块麻纸包扎好放在了我的棉衣口袋里,并反复嘱咐我不要拿出来看,到学校后直接交给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第二天,上学的路上我把手放进衣袋里紧攥着包钱的纸包,生怕它飞走。等到了学校,因手中出汗,那两个五分钱的“钢镚儿”已经掉在了我的手中,我把钱交给了老师,心里的紧张才慢慢消退。
这是家里大人给我上学交的第一次学费和书本费,也是最后一次。
那个年代,农村生活不是只有我们家穷,家家都是如此。记的9岁上二年级的时候,我与村里的几个伙伴就开始自己挣钱交学费和书本费。我们三、四个伙伴每到星期日(当时星期六上半天课),带上干粮一早出发到山上刨药材。那时候我们那里有种药材叫“黄荆茶”卖给供销社每斤只有五分钱。我们拿不动镢头,只能扛上爸爸锄地用的锄头上山。由于我们年岁小走不了远路,再加上“黄荆茶”是扎在地下很深的植物,发现一株“黄荆茶”也只能挖出药材地下的一小段,每个星期日上山一整天,也只能刨一、两斤。
我们把药材放进冬天储存菜的窖里,等攒够五、六斤后专门花一个星期天的时间到供销社卖药材。卖药材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每次都能有两、三角钱的收入。我们会把整角的钱用小布块做成的钱包包起来,如果有几分“钢镚儿”都要换成糖块,当时一分钱能够每一颗糖块。记的那时,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还都很小,每当我要去供销社卖药材,他们都会期盼能给他们买回几颗糖块。我从没有独自吃过一颗完整的糖块,如果能买到5颗以上糖块,我都留给最小的妹妹。在她晚上哭闹时,一颗糖块就能让她安静下来。即是只买回一、两颗糖块,我都会用家里的切菜刀把糖块分成若干小块,弟弟、妹妹们都能吃到一小块。当时那种糖的甜蜜,感觉长大后我从来再没有体会过。
上小学三年级后,我们开始用笔和纸张了,上学费用更多了。我和伙伴们为了能够挣到更多的钱,开始卖干柴。我和伙伴们从十多里外的高山上背上50多斤干柴卖到17里路程的供销社需要两天时间,每斤干柴1。5分,每次也能收入八、九角钱。除了上学的花费,还能给家里买些食盐、煤油等日用生活品。爸爸、妈妈常在人前夸我,孩子长大了,已经能为家里的生活扛担子了。我听到后心里总是感到美滋滋的。
那时候的农村,每家都有五、六个孩子,一家人的穿戴都是靠母亲亲手缝制。有的人家,不是母亲针线活慢,有的是家穷,夏天换不上单衣,冬天穿不上棉衣服是常有的事。
我母亲针线活快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但为了减轻母亲做针线活的劳累,我和其他伙伴一样,春、秋上学都不穿鞋子。上小学时,我们必须要翻过一座山梁,山上的路都很难走,我们都是光脚板行走,开始走得慢些,脚底感到疼痛,半个月后脚底就会长出老茧,再也不会感到疼痛了。在光脚板走路时,最怕脚趾头碰在像刀子那样锋利的石头上。曾有两次不小心脚趾甲被碰掉,疼痛感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和其他伙伴都有过这样的伤痛,我们都会抓一把黄土按在流血的伤口上,止血后照样上学,从没感到这是什么大事。就是到现在想起来还感到奇怪,我们从没有因碰伤发炎或发过高烧。
每次到山上背干柴,我们都会鸡一叫就出发,等天黑了才能把干柴背回家,背上的汗渍从棉衣里面浸湿到外面,干燥后留下了点点汗碱白点,硬邦邦的一大块贴在背部,早晚出门只感到背部“冷嗖嗖”的凉风往里钻。
很多大山都有回音。每次爬上山顶,我们都会在山上大喊大叫一顿,杂乱无章的喊声回荡在远山深处,好像另外的山头上也有一群孩子还在喊叫,喜悦的心情大概与城里的孩子看电影差不多。我和伙伴们也会站在山顶上向老远、老远眺望,老远那边的山也和这里一样,黑黒的山头周围有白色的云雾缭绕,我们幼稚的认为,远处的大山外可能就是县城和平原。
我和伙伴都没有出过远门,最远去过14里地外的公社所在地。县城离我们这里有50... -->> 里有50公里的山路,汽车开不到这里。山里的生活日用品都是靠几辆马车运输,到县城运走供销社收的干柴,往返运回日用百货。伙伴中有的为乘坐过马车感到自豪,听大人说县城里有两层高的楼房,还有烧汽油走路的汽车。我们都很好奇,期望有一天能坐上马车到县城亲眼看看,想看看楼房是什么样子,汽车是如何烧油行走,人们每天都在干什么?那里的人是否每天也吃掺野菜的玉米窝头,那里的孩子们是否也和我们一样靠卖干柴、卖药材挣钱上学?我和伙伴们有时为了自己想象中的答案争得面红耳赤。
这里的人们虽然都很穷,但民风都很善良淳朴。记得7岁时,邻村的张婶到我们村卖桃子,我和几个伙伴看着鲜红的蜜桃馋的直流口水,有几个家境好一点的同伴回家要钱买了桃子吃,我跑回家向妈妈哭闹了半天也没有要到钱。我只好又返回站在卖桃的张婶面前看别人买桃子,也许是嘴馋忍不住了,我从张婶卖桃的筐子里拿起一个桃子就咬了一口。旁边的伙伴看到后都喊“有人偷桃了,有人偷桃了”卖桃的张婶并没有呵斥我,而是从筐子里又捡了两个桃子递给我,笑眯眯对我说:“回家让你妈用水洗洗桃子上的细毛再吃,不然会闹肚子的”晚上爸爸收工回来知道这事后,狠狠打了我一顿,第二天屁股还隐隐的痛。几天后爸爸在吃饭的时候告诉我,世上的好东西多了,咱家穷买不起,做人要本分,不能偷拿人家的东西,咱家祖祖辈辈没有出过让人瞧不起的人。
后来听妈妈讲,爸爸让妈妈卖鸡蛋后还了张婶的桃子钱。这事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
农村的孩子最欢乐的时光是过年。在那个年代,我们山区人每年吃的食油都是猪油。因此,家家户户再穷,过年也要杀头猪。我们家人口多粮食不够吃,每年也杀一百斤左右的一头猪。爸爸在修水库的工地上做过饭,跟一个老厨师学了一些做菜手艺,我们家过年时爸爸的做菜手艺都会显露一回,能做出十几道凉菜,我在伙伴中经常炫耀,感到非常自豪。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把家做一回大扫除并用白石灰粉刷一新,窗户上都换一次新纸,多数人家用红蓝纸对接在窗户格上形成菱形花瓣图案,有的人家还用红纸剪些图案贴在窗棂上面,非常好看。家家户户都要用红蓝纸做成彩灯笼挂在屋前,小孩子们大都能穿上一件比较新的衣服,各家大人都要给孩子们买几把糖块和几挂鞭炮。
过年的东西别人家有的我们家一定不会少。那个年味实在是比城里浓厚的多。大年初一,大人小孩很早起床洗漱干净,张灯挂彩,首先是举行家庭礼仪,我父母坐在炕沿,我和弟、妹们给父母跪在地上磕头,妹妹最小趴在地上学习我们给父母磕头,爸爸、妈妈笑的是那样的甜蜜开心,在平日是很少能够见到的。给爸爸、妈妈磕过头后,爸爸、妈妈又带我们去给爷爷、奶奶磕头。
村里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大都有联姻亲戚关系。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也还要到辈份大的亲戚家去磕头,我们会站在后面一起磕头,表太爷、姨太姑都会抓几把糖块和瓜子装到我们这些孩子的口袋里。拜完长辈后,人们就回家准备年饭。也许是一年中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饺子和猪肉,饺子的味道,猪肉的味道,是那样香,肚子鼓了还想吃。童年过年时的喜悦心情至今让我难以忘怀,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
通过参军我走出山沟,后来提干成家转业到地方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也做了父亲。女儿出世后,岳父、岳母跑前跑后照顾,不断地给妻子买鲫鱼、排骨架、老母鸡给妻子补充营养,为的是女儿有奶吃。但妻子还是奶水不足,以至后来增加了牛奶粉作补充。在妻子“坐月子”时,我为女儿洗尿布,但妻子总嫌洗得不干净,还要求洗完的尿布必须用开水蒸煮消毒,这大概是做医生的岳父、母传导的结果,但是女儿在三岁前隔三岔五还是患感冒。这让我想起了农村老家“坐月子”的妇女每天只喝五、六顿小米粥,奶水就吃不清,只要孩子会爬就把他扔在炕上任其乱爬,掉在地上用手揉揉就算了事。孩子在地上到处乱爬,抓起锅灶口的灰土和木炭往嘴里塞,也从不闹病形成了鲜明对照。
我想,城里的孩子大概和温室里的花草一样,他和荒山上的野草的生命力无法比。在养育女儿方面我和妻子总有矛盾。我和妻子经常谈起农村如何养育小孩子的事例,妻子又总会大吼:“这是城里,不是农村!”多数情况下我也只能用无言作回应。
人呐,大自然给予人的痛爱是公平的。
女儿从小跟岳父、母生活,到8岁上小学时才跟我们一起生活。妻子每天让我用自行车送他上学,晚上妻子还要用大水盆给女儿洗澡。我有时在妻子和女儿跟前谈论我小时候的经历,妻子认为这是陈谷子旧芝麻不愿再听,女儿一脸的茫然好像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我在他们面前讲我小时候的经历就越来越少了。
人呐,一辈子都会遇到不同的经历。
经历,也是人生的财富。什么是享福和受罪?只有比较才能做出正确答案。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认为我是掉进蜜罐里了,与我相比我感到女儿的生活是掉进蜜罐里了。女儿现在成家立业,住进宽趟明亮的两居室楼房,但她嫌面积小又要准备换成三居室;几年前买的车子现在感到很寒酸,要换更高档次的。现在我有了小外甥,不知道女儿是否和他讲过掉进蜜罐的话。
人呐,活一辈子都感到很累。
我想,人们的欲念和追求永无止境,但是不要太贪欲。优越的物质条件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精神上豁达、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幸福的。
但愿我的小外甥长大后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会富有,那才是真正蜜罐里的生活。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