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龙泉剑
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2011年冬季的一天下午,我走进了古韵轩。如果只听名字,你一定以为这里是经营古玩、书画,或者出售笔墨纸张的地方,但你错了。当我的脚一踏进门槛,竟然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一间10多平方米左右的小店里,摆满了宝剑、大刀,中间的桌子上是,两边的货架上也是:豪华八面剑、唐大刀、武士刀、青铜剑、战国神剑、八面唐剑、秦剑、赤壁刀等等,足有几十种。说实话,在电影里、电视里、杂志上我不止一次地看过宝剑,通常佩戴在武士身上,他们有着仗剑走天涯的豪迈,也有着死于大漠的恐惧。这样近距离地站在这些宝贝面前,我还是第一次。以前,看惯了满街的衣服店、饭馆,再来欣赏这样一个与现代经济似乎并不协调的店铺,心里的滋味是复杂的,有惊讶,有钦佩,也有好奇和迷惑。
店主还没回来。我不妨自己转转。我的手刚想伸向一把鱼皮花纹制成的黑色刀鞘的宝剑“四五”时期那首著名的诗词扬眉剑出鞘涌上脑海,我不由得轻声吟诵起来:“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据知悉内幕者介绍,这首诗当时贴出时有两个字和发表时是有差异的“闻鬼叫”应是“闹鬼叫”“洒泪”原为“洒血”对此,我深以为然。“洒血”更为悲壮和贴切,战争年代或非常时期,剑是需要用热血来喂养的,不然,就不会有呼风唤雨的神奇力量。
就在我浮想联翩的时候,主人进来了。店主是一位40刚出头的青年人,中等身材,有着健壮的体魄和坚毅的眼神。店主泡上茶,与我娓娓道来。我像一个小学生睁大眼睛,直听得目瞪口呆。原来宝剑还有这么多学问,我不得不把原来所了解的浅陋知识在大脑里一一删除。以前我以为,宝剑是男性佩戴的武器,女人应该远离;我还以为,刀剑是习武之人的护身盔甲,也是他们冲锋陷阵的利器,而文化人,尤其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吟诗者,与刀剑没有丝毫关系,刀剑只是他们诗篇里的道具,他们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比如我,就在诗文中反复咏唱宝剑,我在诗歌琵琶中津津有味地阐述文与武的关系:“刀与雪在十二月的天空相遇,各不相让。此刻,狭路相逢,并非勇者胜。刀与雪在寒气中舞动、纠缠、接近、逃离。刀是快刀,削铁如泥。雪是好雪,一如女人。刀从鞘出,寒气逼人。雪来自天庭,温柔无双。刀与雪相互倾诉、刚柔相济。这不是一场人间的生死恋,这是一次诗与歌的相互借鉴和缠绕。”但我那不过是痴人说梦般的想象。
店主知道我的写作身份,向我介绍了文化人与刀剑须臾不可分离的渊源关系。原来,李清照、秋瑾这些女中豪杰都是宝剑的拥有者和知音。怪不得一代词人李清照可以巾帼不让须眉地唱出惊世佳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秋瑾就更不用提了,她曾专门充满豪情地创作了一首剑歌:“走遍天涯知者稀,手持长剑为知己。”在秋瑾饮血刑场的时刻,我不知道她是否遗憾更深。我崇拜的那些写诗如锤炼剑气一样用心的先辈屈原、李白、杜甫、欧阳修等,竟然都是剑术高手。李白在送御林陶将军中,一往情深地歌咏龙泉宝剑:“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把剑舞龙泉。”
在我的沉迷中,店主告诉我:“龙泉宝剑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金属冶炼技术的高超和精密。”我点点头,一边查看,一边问询,如同走进一个奇异的世界,令人心旷神怡。
一席话拉近了我与店主的情感距离。我以为这个行业应该很赚钱,要不,你为什么经营这个呢?店主的性格与宝剑毫无二致,不会转弯抹角,喜欢直来直去:“其实,我经营这个店铺不但赚不到钱,还要赔些钱。”原来,他在一家企业工作,企业破产前为外地一家造纸企业供货,赚了一些钱,干了两年萌生了经营刀剑的想法。在我的疑惑中,店主向我介绍了他经营刀剑的初衷:“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把剑。八国联军、日寇侵华,中国受尽了耻辱。我从小喜欢这些东西,是看着隋唐演义杨门女将长大的。现在传统文化丢失了很多,为了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决定经营刀剑。有好多朋友对我说,你搞这个东西会赔钱的。但我以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赔点钱也要做。”店主陷入了回忆:“我曾四下江南进行考察,在江南呆了两个多月时间。当时代理权不放,厂家认为滨州城市太小,没有市场。但妻子支持我。用了一年多时间,我投资30万元建了店,2010年8月开业。”“在我 我的感召下,终于取得了代理权。古韵轩是长江以北唯一的代理商。”说到这里,店主欣慰地笑了,呷了一口茶水,继续向我介绍。
我插了一句:“经营情况如何?”店主口气轻松:“每年也就是卖10万元吧。”那买刀剑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我的提问唤起了店主的回忆。
店主刀剑一样精粹的语言脱口而出:爱好不分身份。一个卖蜂蜜的用5瓶子蜂蜜换了一把刀。河南一位打大饼的,花了1000元买了一把龙泉剑,出租房被盗,却庆幸宝剑未被盗走。有一次一位乞丐上门讨钱,突然看见了满屋子的刀剑,看来也是个性情中人,征得我的同意,抄起一把大刀耍了一顿,愉快地走了,一边走还一边回头,不停地向我伸大拇指。最大的客户是一位从政的领导,刚刚离职。他花了8000多元,买了10多件,有扑刀,有长枪,有禅杖。那把锻打的钢刀是滨州唯一的一把,打了三个月呢。
打一把刀怎么会用这么长时间?店主说:“打一把刀剑需要用七八十天时间呢。”刀剑有花纹钢、高碳钢两种。冷兵器最辉煌的时期是秦朝,剑身、剑头标准件,做工非常讲究。唐刀、汉剑闻名于世。
店主说,我给你讲一下古代铸剑大师欧冶子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的故事吧。公元前492年,越王出师伐吴,出征前请楚昭王带兵在吴国西部边境起事,以牵制吴国兵力。楚王早知越国盛产宝剑,乘机索要宝剑,越王只好命欧冶子再铸一批宝剑。欧受命后,就和妻子朱氏、女儿莫邪商量。时值中秋之夜,一家人上湛云峰饮酒赏月,欧冶子朦朦胧胧睡着了。有位白发童颜老人,站在云间,高声叫道:“欧冶子,你铸剑报国,可到秦溪山麓去,那里有取之不尽的五金之英,用之不竭的寒冽龙水,还有亮石坑发光洞的宝石供你磨剑。”欧冶子举目一望,四周古木参天,湖月清澈,不觉大叫一声:“好地方!好地方!”朱氏闻声,忙把他推醒,欧冶子方知是一场梦。次日清晨,欧冶子夫妇携女儿莫邪按白发老人指点的方向出发。他们日行夜宿,翻过八十一座山,渡过六十四条溪,找到秦溪山。在两棵千年树下面,排列着七口井,像天上北斗星座。欧冶子结庐砌灶,取英铸剑。当第一把剑放在石墩锤打时,突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七条金龙从井口钻出,直冲云霄,然后一齐向剑坯上喷了口水就腾云驾雾而去。这时雨过天晴,阳光映得那把剑五彩缤纷。欧冶子举剑向巨石劈去,巨石被劈成两瓣。梦中老人指点的"亮石坑在何处?到九姑山访问一位采药老翁,得知离城四十里处,有个发光洞,存亮石数以万计,若能得石磨剑,磨出的宝剑必定光亮无比。只是洞边有巨鹰把守,无人敢取。欧冶子回家和妻子商量,朱氏说:“不怕。三人齐心协力定能战胜巨鹰。”他们各执宝剑,奔赴发光洞,果然有巨鹰凶猛无比,拍动翅膀凶猛扑来,一双利爪拦腰抓住莫邪。欧冶子夫妇执剑杀来,莫邪一边挣扎一边持剑朝巨鹰的翅膀乱刺,结果巨鹰坠地,欧冶子上前补上一剑,结束了巨鹰的性命。三人齐进洞取回亮石,经过试用,宝剑果然斩铁如泥,遂命名为"龙渊"。接着,欧冶子又铸造了“泰阿”、“工布”两剑,连同“龙渊”由越王献给楚王,楚王大喜,答应帮助越国。
再次站立,那一把把刀剑似乎簇拥在一起,在月光里腾起一道道白光,像一条条白龙逶迤而去,那大概就是龙泉宝剑的神威所在吧。
店主告诉我,单从刀鞘上你就可以看出它的收藏价值,檀木、鱼皮这些鞘文化底蕴深,升值空间大。我拿起一张名片,上面记载着唐刀、汉剑的诗文:“唐刀剑:刚烈不失柔韧,豪放不失精细,高傲不失质朴,华丽不失古雅。”“汉剑身挺直,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入鞘则朴实无华,出鞘则锋芒毕露。”做人有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跨出古韵轩的时候,我再次向西面的墙壁看去,上面挂满了书画作品,其中有几幅画的作者是我的朋友徐春文,几只鹰隼待机而飞,与下面的刀剑相映成趣。
走出古韵轩,回身,记住那副著名书法家刘立华撰写的对联:“风云三尺龙泉剑,花鸟万卷诸子书。”也记住了店主的名字:杨文亮,一个有胆有识的下岗职工。
回家的路上,我想,我也该收藏一把龙泉宝剑了,不为防身,只为养气。
2012年4月15日 展开全部内容
店主还没回来。我不妨自己转转。我的手刚想伸向一把鱼皮花纹制成的黑色刀鞘的宝剑“四五”时期那首著名的诗词扬眉剑出鞘涌上脑海,我不由得轻声吟诵起来:“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据知悉内幕者介绍,这首诗当时贴出时有两个字和发表时是有差异的“闻鬼叫”应是“闹鬼叫”“洒泪”原为“洒血”对此,我深以为然。“洒血”更为悲壮和贴切,战争年代或非常时期,剑是需要用热血来喂养的,不然,就不会有呼风唤雨的神奇力量。
就在我浮想联翩的时候,主人进来了。店主是一位40刚出头的青年人,中等身材,有着健壮的体魄和坚毅的眼神。店主泡上茶,与我娓娓道来。我像一个小学生睁大眼睛,直听得目瞪口呆。原来宝剑还有这么多学问,我不得不把原来所了解的浅陋知识在大脑里一一删除。以前我以为,宝剑是男性佩戴的武器,女人应该远离;我还以为,刀剑是习武之人的护身盔甲,也是他们冲锋陷阵的利器,而文化人,尤其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吟诗者,与刀剑没有丝毫关系,刀剑只是他们诗篇里的道具,他们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比如我,就在诗文中反复咏唱宝剑,我在诗歌琵琶中津津有味地阐述文与武的关系:“刀与雪在十二月的天空相遇,各不相让。此刻,狭路相逢,并非勇者胜。刀与雪在寒气中舞动、纠缠、接近、逃离。刀是快刀,削铁如泥。雪是好雪,一如女人。刀从鞘出,寒气逼人。雪来自天庭,温柔无双。刀与雪相互倾诉、刚柔相济。这不是一场人间的生死恋,这是一次诗与歌的相互借鉴和缠绕。”但我那不过是痴人说梦般的想象。
店主知道我的写作身份,向我介绍了文化人与刀剑须臾不可分离的渊源关系。原来,李清照、秋瑾这些女中豪杰都是宝剑的拥有者和知音。怪不得一代词人李清照可以巾帼不让须眉地唱出惊世佳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秋瑾就更不用提了,她曾专门充满豪情地创作了一首剑歌:“走遍天涯知者稀,手持长剑为知己。”在秋瑾饮血刑场的时刻,我不知道她是否遗憾更深。我崇拜的那些写诗如锤炼剑气一样用心的先辈屈原、李白、杜甫、欧阳修等,竟然都是剑术高手。李白在送御林陶将军中,一往情深地歌咏龙泉宝剑:“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把剑舞龙泉。”
在我的沉迷中,店主告诉我:“龙泉宝剑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金属冶炼技术的高超和精密。”我点点头,一边查看,一边问询,如同走进一个奇异的世界,令人心旷神怡。
一席话拉近了我与店主的情感距离。我以为这个行业应该很赚钱,要不,你为什么经营这个呢?店主的性格与宝剑毫无二致,不会转弯抹角,喜欢直来直去:“其实,我经营这个店铺不但赚不到钱,还要赔些钱。”原来,他在一家企业工作,企业破产前为外地一家造纸企业供货,赚了一些钱,干了两年萌生了经营刀剑的想法。在我的疑惑中,店主向我介绍了他经营刀剑的初衷:“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把剑。八国联军、日寇侵华,中国受尽了耻辱。我从小喜欢这些东西,是看着隋唐演义杨门女将长大的。现在传统文化丢失了很多,为了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决定经营刀剑。有好多朋友对我说,你搞这个东西会赔钱的。但我以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赔点钱也要做。”店主陷入了回忆:“我曾四下江南进行考察,在江南呆了两个多月时间。当时代理权不放,厂家认为滨州城市太小,没有市场。但妻子支持我。用了一年多时间,我投资30万元建了店,2010年8月开业。”“在我 我的感召下,终于取得了代理权。古韵轩是长江以北唯一的代理商。”说到这里,店主欣慰地笑了,呷了一口茶水,继续向我介绍。
我插了一句:“经营情况如何?”店主口气轻松:“每年也就是卖10万元吧。”那买刀剑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我的提问唤起了店主的回忆。
店主刀剑一样精粹的语言脱口而出:爱好不分身份。一个卖蜂蜜的用5瓶子蜂蜜换了一把刀。河南一位打大饼的,花了1000元买了一把龙泉剑,出租房被盗,却庆幸宝剑未被盗走。有一次一位乞丐上门讨钱,突然看见了满屋子的刀剑,看来也是个性情中人,征得我的同意,抄起一把大刀耍了一顿,愉快地走了,一边走还一边回头,不停地向我伸大拇指。最大的客户是一位从政的领导,刚刚离职。他花了8000多元,买了10多件,有扑刀,有长枪,有禅杖。那把锻打的钢刀是滨州唯一的一把,打了三个月呢。
打一把刀怎么会用这么长时间?店主说:“打一把刀剑需要用七八十天时间呢。”刀剑有花纹钢、高碳钢两种。冷兵器最辉煌的时期是秦朝,剑身、剑头标准件,做工非常讲究。唐刀、汉剑闻名于世。
店主说,我给你讲一下古代铸剑大师欧冶子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的故事吧。公元前492年,越王出师伐吴,出征前请楚昭王带兵在吴国西部边境起事,以牵制吴国兵力。楚王早知越国盛产宝剑,乘机索要宝剑,越王只好命欧冶子再铸一批宝剑。欧受命后,就和妻子朱氏、女儿莫邪商量。时值中秋之夜,一家人上湛云峰饮酒赏月,欧冶子朦朦胧胧睡着了。有位白发童颜老人,站在云间,高声叫道:“欧冶子,你铸剑报国,可到秦溪山麓去,那里有取之不尽的五金之英,用之不竭的寒冽龙水,还有亮石坑发光洞的宝石供你磨剑。”欧冶子举目一望,四周古木参天,湖月清澈,不觉大叫一声:“好地方!好地方!”朱氏闻声,忙把他推醒,欧冶子方知是一场梦。次日清晨,欧冶子夫妇携女儿莫邪按白发老人指点的方向出发。他们日行夜宿,翻过八十一座山,渡过六十四条溪,找到秦溪山。在两棵千年树下面,排列着七口井,像天上北斗星座。欧冶子结庐砌灶,取英铸剑。当第一把剑放在石墩锤打时,突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七条金龙从井口钻出,直冲云霄,然后一齐向剑坯上喷了口水就腾云驾雾而去。这时雨过天晴,阳光映得那把剑五彩缤纷。欧冶子举剑向巨石劈去,巨石被劈成两瓣。梦中老人指点的"亮石坑在何处?到九姑山访问一位采药老翁,得知离城四十里处,有个发光洞,存亮石数以万计,若能得石磨剑,磨出的宝剑必定光亮无比。只是洞边有巨鹰把守,无人敢取。欧冶子回家和妻子商量,朱氏说:“不怕。三人齐心协力定能战胜巨鹰。”他们各执宝剑,奔赴发光洞,果然有巨鹰凶猛无比,拍动翅膀凶猛扑来,一双利爪拦腰抓住莫邪。欧冶子夫妇执剑杀来,莫邪一边挣扎一边持剑朝巨鹰的翅膀乱刺,结果巨鹰坠地,欧冶子上前补上一剑,结束了巨鹰的性命。三人齐进洞取回亮石,经过试用,宝剑果然斩铁如泥,遂命名为"龙渊"。接着,欧冶子又铸造了“泰阿”、“工布”两剑,连同“龙渊”由越王献给楚王,楚王大喜,答应帮助越国。
再次站立,那一把把刀剑似乎簇拥在一起,在月光里腾起一道道白光,像一条条白龙逶迤而去,那大概就是龙泉宝剑的神威所在吧。
店主告诉我,单从刀鞘上你就可以看出它的收藏价值,檀木、鱼皮这些鞘文化底蕴深,升值空间大。我拿起一张名片,上面记载着唐刀、汉剑的诗文:“唐刀剑:刚烈不失柔韧,豪放不失精细,高傲不失质朴,华丽不失古雅。”“汉剑身挺直,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入鞘则朴实无华,出鞘则锋芒毕露。”做人有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跨出古韵轩的时候,我再次向西面的墙壁看去,上面挂满了书画作品,其中有几幅画的作者是我的朋友徐春文,几只鹰隼待机而飞,与下面的刀剑相映成趣。
走出古韵轩,回身,记住那副著名书法家刘立华撰写的对联:“风云三尺龙泉剑,花鸟万卷诸子书。”也记住了店主的名字:杨文亮,一个有胆有识的下岗职工。
回家的路上,我想,我也该收藏一把龙泉宝剑了,不为防身,只为养气。
2012年4月15日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