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路遥
少年时,便曾被路遥的人生感染过,前些日子有朋友给我提到这部八十年代红遍青年心的作品,于是拿来再读一遍,时光去久远,生活多变迁,但重读却仍然还有那么强的感觉。
路遥是黄土地上的人,也是走出黄土地的人,为了生活的感受也在城市与乡村奔波,终于天不负人,努力有了结晶。人生一发表,便感染了众多读者,有很多人参与了对现代“陈世美”的讨论,也有人为故事的悲剧结局而遗憾,甚至有人提出种种改编和续写的设想,作品的影响在那时是巨大的。这部作品,不仅仅在于显示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以及对生活的感受,更在于刚从那个时代解放出来的人对文化的渴望,人们需要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需要更多想象的自由,追求的自由。
今天再读它,似乎感动的成分少了些,敬佩的感情有很多。少年时读人生,对高加林是同情又憎恨的,也许还有遗憾,或许是更复杂的感情。在今天,我们已是人到中年,有了更多的生活阅历,对爱情之情也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我们已不能再去埋怨高加林的负心也不能谴责黄亚萍的薄情。当年的路遥似乎倾向于对高刘未能相合的遗憾,但在今天看来,他们相合了就不遗憾吗?两个文化和情趣相距甚远的人结合了,他们能在生活的琐碎里长久的幸福吗?当“十二个猪娃”的话题老被提及时,另一个心志高远的人迟早会厌倦,那么另一个悲剧恐怕是迟早要上演的,所以在当今,不需要再讨论答案也是明了的,即使刘巧珍没嫁给马栓,高刘的结合也是不明智的,这方面,我觉得没必要遗憾了也不必要多说什么。我想说的是另一个方面,关于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一种令我们敬佩的精神。那个时代的作家,他们有足够的耐心,肯花大的代价去打磨孕育作品,他们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料理作品的,他们能耐得住寂寞,这是写作者的一种重要品质。窑洞里,宾馆中,一个人锁紧了自己,在精心抚育自己的孩子,他用耐心和爱心做着创造。创作是愉快的,更多是痛苦的,思想的阻滞不畅很是折磨人,但必须锁住自己,逼迫自己,然后才有豁然开朗的喜悦,那是一代负责任的作家,是值得敬佩的作家。
今天我们仍然有作家,还是很大一批作家,高产的作家,潇洒的作家,年轻的作家。但是今天的作家有很多人坐不住,他们被新时代的快节奏赶得失去了耐心,他们有点浮躁,于是读者也被他们引导得浮浅。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读了不奇怪,但是久经考验的经典文化名作不读了就令人不安。今天的读书人不少,但他们多读的是能使自己掌握更高生活技术技巧的书,他们需要掌握技术来改变生活而不是那些能够提高文化修养的“闲书”
我可能说的是一个老话题,早有明鉴者深刻评说过,但当自己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时,不免仍然感到忧虑和不安。也许有人已经很不屑于我的观点,他们会觉得这都已经是什么时代了呀,人们生活已经多丰富了呀,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们有选择的权利,但是要我说,社会是需要引导的。那种强迫性的道德建设法大家都不喜欢,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其自然。尤其是我们的孩子,更是需要做思想的建设。这方面,是个很大的范围,其中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只可惜我们的孩子们他们的社会环境不如人意,甚至显得太嘈杂太纷乱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家长们便多了担心和忧虑,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受到社会的种种不良的诱惑,会变坏,会不求上进,会迷茫会失去努力的方向。那么对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少年们的成长环境,代代不同,由此成长起来的不同代人他们的生活观念,自身价值观,待人处世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是这几代人天生就有不同的禀赋吗?自然不是,是他们成长环境所致,我们也就得出结论:人是需要引导的,社会也是需要引导的。我也曾对人说起自己的观点,但得到的答案是“你好好过你的,多挣些钱把生活水平搞上 上去是正经,没事瞎操心干什么”听这些话我他妈就恶心,你愿意庸俗还有人愿意忧天,你庸俗但是别让我们的下一代跟着庸俗,现在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不如人意就是跟这帮人的漠视有莫大的关系。
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太急功近利,太急于求成,太浮躁,很多人都如被炙烤着的蚂蚁,找食物,找房子,找荫蔽。食物要美食,房子要华居,荫蔽要扛事能利用的权力。人没有追求那是不求上进的退化堕落,但追求过盛则会将人的心压瘪,会乱了方寸,会失去秩序。大家都在感慨“物欲横流”那么是什么使物欲这么强盛,且现在仍然一天天加剧着上升着。人生中有个德顺老汉,他在高加林做了记者而决定接受黄亚萍斩断刘巧珍的爱情时,老汉说“你现在是个豆芽菜,根上一点土也没有,轻飘飘的。”“不管你到了什么时候,咱做人的根本不能丢啊!”这是一个生活了几十年的乡村老汉的话,说在哪个时代,但却道出了最朴素的道理,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丢了不该丢的了,我们是不是像“豆芽菜”了,我们是不是已经全民性的头脑发热了。全民炒股了,这是因为我们要赶紧发财,最好是能一梦醒来黄金满室;我们的大学扩招了,这是因为要赶紧普及大学教育,赶上发达国家;做官了却想着钱,于是要和商人牵手了;发财了却又想着地位了,于是跟在当权者的屁股后面紧跑了。如此等等,举不胜举。这种过盛的热度会有什么后果,别的且不说,大学扩招的着急举动已经有了后果,今年据说有一百多万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我们的“精英”教育导致了“人才过剩”“人才泛滥”使人们惶惶不已。他们是国家承认了的“精英”他们上学的那天起就有做了公主和王子的骄傲,但是现在却“高不能成,低不愿就”我们是大学生呀,那些体力活我们怎么能去做,那些没文化的人都能做的事他们根本就不考虑,因为他们已经是大学生,至于这大学生的“大”到底有多大,不晓得。别的呢?种种热举到底还会有什么后果,还是未知的。也许全民炒股终于在某一天使许多人变成赤贫,也许权力寻租终于在某一天使社会彻底乱了秩序。
民间有话说“现在不是老实人的社会”这话仔细想想实际是很吓人的,言外之意不老实的人才过得好,我们的最朴素的东西已经不被认可,已经遭到破坏了。我们积累了几千年的道德体系也没经住高速的冲击,将来是不是要重建,重建要付出多大代价,都成了未知。
有人读此文时可能会发笑,认为这是教条,本本主义,死脑筋,跟不上时代,不灵活,顽固不化。但请读者也记住我的话,灵活是有限度的,超过了限度那就会乱了秩序,不但不是进步还是一种退化。如果人们只懂得生活的技术只有无限的物质欲望而缺乏文化的内涵,那么这样的民族一定是没有情趣的民族,这样的生活也一定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想想大跃进,那种急切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教训。否则,我们住进了大房子却仍不免心的彷徨,那同样等于住在露天,发财了却没有心的安宁,守着空虚的精神,那同样还是赤贫。
好在国家已认为我们只是“初级阶段”这也许是给了我们一些暗示。于丹教授的“心得”也有那么多的热心读者,那正是人们需要有心灵的纯净与回归。年轻一代的作家郭敬明的作品还是有一些文字修养和思想的,而不全是“风吹石头跟着大”说明人们还是有一定鉴赏的能力而不全是低俗。这又给了我们不安之外的安慰。
高加林太急噪了,但路遥能耐得住,于是创造了一个时代形象而感染了千万读者。今天我们更需要一种平静心态,做事的目的是为使自己活得更好而不是使自己更忙更有压力心被压得更瘪。我相信,终究有一天,争累了的人们会醒悟,我们更需要秩序,更需要耐得住坐得稳。“人”是最重要的,有序,才能给我们心的安逸。
于是,我更怀念坐得住的路遥,怀念一种心灵的安定。 展开全部内容
路遥是黄土地上的人,也是走出黄土地的人,为了生活的感受也在城市与乡村奔波,终于天不负人,努力有了结晶。人生一发表,便感染了众多读者,有很多人参与了对现代“陈世美”的讨论,也有人为故事的悲剧结局而遗憾,甚至有人提出种种改编和续写的设想,作品的影响在那时是巨大的。这部作品,不仅仅在于显示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以及对生活的感受,更在于刚从那个时代解放出来的人对文化的渴望,人们需要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需要更多想象的自由,追求的自由。
今天再读它,似乎感动的成分少了些,敬佩的感情有很多。少年时读人生,对高加林是同情又憎恨的,也许还有遗憾,或许是更复杂的感情。在今天,我们已是人到中年,有了更多的生活阅历,对爱情之情也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我们已不能再去埋怨高加林的负心也不能谴责黄亚萍的薄情。当年的路遥似乎倾向于对高刘未能相合的遗憾,但在今天看来,他们相合了就不遗憾吗?两个文化和情趣相距甚远的人结合了,他们能在生活的琐碎里长久的幸福吗?当“十二个猪娃”的话题老被提及时,另一个心志高远的人迟早会厌倦,那么另一个悲剧恐怕是迟早要上演的,所以在当今,不需要再讨论答案也是明了的,即使刘巧珍没嫁给马栓,高刘的结合也是不明智的,这方面,我觉得没必要遗憾了也不必要多说什么。我想说的是另一个方面,关于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一种令我们敬佩的精神。那个时代的作家,他们有足够的耐心,肯花大的代价去打磨孕育作品,他们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料理作品的,他们能耐得住寂寞,这是写作者的一种重要品质。窑洞里,宾馆中,一个人锁紧了自己,在精心抚育自己的孩子,他用耐心和爱心做着创造。创作是愉快的,更多是痛苦的,思想的阻滞不畅很是折磨人,但必须锁住自己,逼迫自己,然后才有豁然开朗的喜悦,那是一代负责任的作家,是值得敬佩的作家。
今天我们仍然有作家,还是很大一批作家,高产的作家,潇洒的作家,年轻的作家。但是今天的作家有很多人坐不住,他们被新时代的快节奏赶得失去了耐心,他们有点浮躁,于是读者也被他们引导得浮浅。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读了不奇怪,但是久经考验的经典文化名作不读了就令人不安。今天的读书人不少,但他们多读的是能使自己掌握更高生活技术技巧的书,他们需要掌握技术来改变生活而不是那些能够提高文化修养的“闲书”
我可能说的是一个老话题,早有明鉴者深刻评说过,但当自己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时,不免仍然感到忧虑和不安。也许有人已经很不屑于我的观点,他们会觉得这都已经是什么时代了呀,人们生活已经多丰富了呀,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们有选择的权利,但是要我说,社会是需要引导的。那种强迫性的道德建设法大家都不喜欢,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其自然。尤其是我们的孩子,更是需要做思想的建设。这方面,是个很大的范围,其中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只可惜我们的孩子们他们的社会环境不如人意,甚至显得太嘈杂太纷乱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家长们便多了担心和忧虑,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受到社会的种种不良的诱惑,会变坏,会不求上进,会迷茫会失去努力的方向。那么对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少年们的成长环境,代代不同,由此成长起来的不同代人他们的生活观念,自身价值观,待人处世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是这几代人天生就有不同的禀赋吗?自然不是,是他们成长环境所致,我们也就得出结论:人是需要引导的,社会也是需要引导的。我也曾对人说起自己的观点,但得到的答案是“你好好过你的,多挣些钱把生活水平搞上 上去是正经,没事瞎操心干什么”听这些话我他妈就恶心,你愿意庸俗还有人愿意忧天,你庸俗但是别让我们的下一代跟着庸俗,现在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不如人意就是跟这帮人的漠视有莫大的关系。
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太急功近利,太急于求成,太浮躁,很多人都如被炙烤着的蚂蚁,找食物,找房子,找荫蔽。食物要美食,房子要华居,荫蔽要扛事能利用的权力。人没有追求那是不求上进的退化堕落,但追求过盛则会将人的心压瘪,会乱了方寸,会失去秩序。大家都在感慨“物欲横流”那么是什么使物欲这么强盛,且现在仍然一天天加剧着上升着。人生中有个德顺老汉,他在高加林做了记者而决定接受黄亚萍斩断刘巧珍的爱情时,老汉说“你现在是个豆芽菜,根上一点土也没有,轻飘飘的。”“不管你到了什么时候,咱做人的根本不能丢啊!”这是一个生活了几十年的乡村老汉的话,说在哪个时代,但却道出了最朴素的道理,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丢了不该丢的了,我们是不是像“豆芽菜”了,我们是不是已经全民性的头脑发热了。全民炒股了,这是因为我们要赶紧发财,最好是能一梦醒来黄金满室;我们的大学扩招了,这是因为要赶紧普及大学教育,赶上发达国家;做官了却想着钱,于是要和商人牵手了;发财了却又想着地位了,于是跟在当权者的屁股后面紧跑了。如此等等,举不胜举。这种过盛的热度会有什么后果,别的且不说,大学扩招的着急举动已经有了后果,今年据说有一百多万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我们的“精英”教育导致了“人才过剩”“人才泛滥”使人们惶惶不已。他们是国家承认了的“精英”他们上学的那天起就有做了公主和王子的骄傲,但是现在却“高不能成,低不愿就”我们是大学生呀,那些体力活我们怎么能去做,那些没文化的人都能做的事他们根本就不考虑,因为他们已经是大学生,至于这大学生的“大”到底有多大,不晓得。别的呢?种种热举到底还会有什么后果,还是未知的。也许全民炒股终于在某一天使许多人变成赤贫,也许权力寻租终于在某一天使社会彻底乱了秩序。
民间有话说“现在不是老实人的社会”这话仔细想想实际是很吓人的,言外之意不老实的人才过得好,我们的最朴素的东西已经不被认可,已经遭到破坏了。我们积累了几千年的道德体系也没经住高速的冲击,将来是不是要重建,重建要付出多大代价,都成了未知。
有人读此文时可能会发笑,认为这是教条,本本主义,死脑筋,跟不上时代,不灵活,顽固不化。但请读者也记住我的话,灵活是有限度的,超过了限度那就会乱了秩序,不但不是进步还是一种退化。如果人们只懂得生活的技术只有无限的物质欲望而缺乏文化的内涵,那么这样的民族一定是没有情趣的民族,这样的生活也一定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想想大跃进,那种急切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教训。否则,我们住进了大房子却仍不免心的彷徨,那同样等于住在露天,发财了却没有心的安宁,守着空虚的精神,那同样还是赤贫。
好在国家已认为我们只是“初级阶段”这也许是给了我们一些暗示。于丹教授的“心得”也有那么多的热心读者,那正是人们需要有心灵的纯净与回归。年轻一代的作家郭敬明的作品还是有一些文字修养和思想的,而不全是“风吹石头跟着大”说明人们还是有一定鉴赏的能力而不全是低俗。这又给了我们不安之外的安慰。
高加林太急噪了,但路遥能耐得住,于是创造了一个时代形象而感染了千万读者。今天我们更需要一种平静心态,做事的目的是为使自己活得更好而不是使自己更忙更有压力心被压得更瘪。我相信,终究有一天,争累了的人们会醒悟,我们更需要秩序,更需要耐得住坐得稳。“人”是最重要的,有序,才能给我们心的安逸。
于是,我更怀念坐得住的路遥,怀念一种心灵的安定。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