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秀才们的雅趣
江南那边出的事儿可不象福建那边的农民起事那样,可以直接用武力镇压的,因为这次闹事的都是秀才中的佼佼者,弄个不好是要动摇国本的。当然这些秀才们也不是为了戴名世那个《南山集》的事儿在闹,他的事儿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定论呢,而且戴名世虽然在士林中有很高的威望,但还不至于在江南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至少是不会闹得这么热闹。
江南这边发的是科场案。科场,按字面的意思就是指科举考试的场所,也可以引申为科举考试。说起中国的科举考试,那可是历史悠久了,它从隋炀帝时期就开始了,目的就是为朝廷从民间提拔人材,是读书人进官阶的主要途径,由于它是采用的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来说,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就是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算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中国实行的科举制度,不仅让东亚的一些国家,例如日本、韩国、越南纷纷效仿,甚至在也得到了欧洲人士的推崇,经过传教士在游记中的介绍,在十八世纪时的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的思想家就很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其考试原则与方式就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它在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也有人说,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现在清朝的科举考试共分为两大阶段,先是初步考试,这个阶段分为童试、岁试、科试三级。“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初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童生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因为秀才是一年考一次,所以叫做“岁试”,之后就是每三年一次大的“科试”,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科举的正式考试了。
科举的正式考试,也是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和京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于它是在秋季举行,所以也叫做“秋闱”。只有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试,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就是“举人”了,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是“亚元”。而“会试”则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被称为“礼闱”,也叫“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之后就是“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当然就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是分三甲录取的,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中的前三名,就是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的第一名俗称“传胪”。一般来说,状元会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授儒林院编修。其余的诸进士还要再参加朝考,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的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官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终身不得官也是有的)。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授以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的也会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因为乡试考中了以后就是举人了,而举人实际上也是候补官员,按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如有空缺,是可以当县官的。只是因为空缺很少,所以由举人候补为官的并不太多罢了。
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年,江南所发的科场案,也是清朝三大科场案之一,就是乡试出了问题。
此次乡试的正副主考官,照例是由康熙钦命的,正主考官是副都御史左必蕃,副主考官是翰林院编修赵晋。康熙能派这两个人前去,自然对他们也是有所信任的,只是没想到却是出了大乱子,在发榜的时候,中举的除了苏州十三人以外,其余大多为扬州的盐商子弟,这些人大都是些不学无术之徒,尤其是句容县王曰俞所荐之吴泌、山阳县知县所荐之程光奎这两个人,都是有名的文理不通之辈,居然也在中举之列,一时间士子们舆论大哗,愤愤不平。
话说这学生们的血在什么时期都是热的,也都好请个愿什么的,因为这次科举考试不公,苏州生员数百人集会到玄妙观,推举廪生丁尔戬为首,抬拥五路财神游街并直入府学,而且还在贡院的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左邱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以此来讽刺左必蕃和赵晋,更有人用纸糊住贡院匾额,改“贡院”二字为“卖完”。
“要说还得是读书人,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弄些个雅趣。”云锦随意的说着。
听着四阿哥和十三阿哥说着这些事,感觉就象听故事似的,不过云锦现在的注意力可没在江南,而是在眼前这个胖嘟嘟的小家伙身上。元寿现在已经快四个月了,不甘于总躺着,比较喜欢让人竖着抱了,其实竖着抱倒也没什么,问题是他总不老实,两条小胖腿时不时的跳一跳不说,最麻烦的是他的手也不消停,看着什么新鲜的都想去够,抱着他的乌喇那拉氏头上的饰物以及耳饰等等,都成了他的目标,弄得乌喇那拉氏左躲右闪的,着实有些狼狈。
云锦除了怕乌喇那拉氏累着之外,主要却是担心元寿这么不老实,再一个不小心摔着了,可是乌喇那拉氏虽然累得不轻,却是舍不得放手,云锦也没办法强把元寿抱过来,只好时刻注意着了,看时间差不多了,云锦示意翠屏把奶热好送过来。因为自己不能带元寿入宫,所以云锦已经开始训练他用奶瓶喝奶了,当然这奶也是从自己身上挤出来的。
“福晋,元寿该喂奶了,您也累得不轻,快歇歇吧,让云锦先喂他。”云锦接过翠屏递来的奶瓶,用手试了试温度,伸手想要接过元寿来。
元寿看到奶瓶,也很是兴奋,张着手就要抓,看来这几天喂下来,他已经适应这个新型的食具了。
“还是让我来吧,”乌喇那拉氏没把元寿递过来,反而把他放躺 在自己怀里,伸手向云锦要奶瓶,“我得也练一练用这个新鲜玩意儿,等进宫时就得我喂了。”
“那好吧,就有劳福晋了。”云锦笑着把奶瓶递了过去。
“你跟我还客气什么?”乌喇那拉氏笑着说道,“只要是为元寿,我可是再累也不怕的。”
元寿已经等不及了,看乌喇那拉氏将奶瓶拿过去,忙不迭的伸出小手抱着就往嘴里送,当然乌喇那拉氏也不敢完全松手让他自己抱着吃的,毕竟这个玻璃瓶子对他这么大的孩子来说,还是稍嫌重了些。
“这小子,倒是真能吃。”十三阿哥瞅着元寿,含笑说道。这次来没能抱着元寿,十三阿哥着实有些遗憾,但也没办法,他总不能跟乌喇那拉氏抢啊。
云锦当着四阿哥与乌喇那拉氏的面,还是给元寿喂奶,其实她现在已经开始给元寿喂些辅食了,她隐约记得自己在现在的群里有一个人,生了小孩之的一,就经常说些个育儿经什么的,自己带看不看的,也进了脑子一些,只是不知道这时候早不早,可又怕喂晚了,影响到元寿的发育,所以只是少量的喂一些蛋黄和果汁,先看看他的反应再说,好在他倒也不挑,给什么吃什么,也没见有什么异常。
“爷,十三弟,你们接着说啊,”乌喇那拉氏一边喂元寿,一边说道,“听你们说江南的事儿,妾身也觉得那些秀才们闹得这些怪有趣的呢。”
“有趣?”四阿哥淡淡的说道,“这弄个不好,是要动摇国本的事情,哪里有趣了。你当他们只写个对子、改个字什么的?他们把左必蕃的祠堂都全拆了。”
“什么?”乌喇那拉氏吓了一跳,“怎么会弄这么严重,你们刚才不是还说左必蕃未必会做出贿买的事儿吗?”
“他虽未见得有贿买之举,但他身为主考官,不可能一点儿风声没听到,却不管不问的,这也是失职了。”四阿哥冷冷的说道,“祠堂拆了算什么,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这件事有这么大吗?”乌喇那拉氏有些担心了看着四阿哥,“江南的事儿,不会牵连到爷和老十三吧?”
乌喇那拉氏的这个问题,云锦倒是没有担心过,就自己所知的四阿哥,是不会卷入到这些烂事中的,能做出这等事儿的人,他也是不会看得上的。
“四嫂放心,”果然十三阿哥笑了起来,“我们才不会掺合这种事儿呢,不过,虽然有说是副主考官赵晋所为,但我总觉得没这么简单,那赵晋只是个翰林院的编修,如何敢这么大胆?而那左必蕃,又为什么默不出声呢?这后面会不会有人呢?是曹寅还是李煦?”他看了看四阿哥不置可否的样子,又想了想,“难道说是......噶礼?不可能吧,他和太子一贯交好,现在太子地位不稳,他还不得赶紧收着点儿,能整出这种事来吗?”
“有什么不可能的,”四阿哥面色还是很平静,“有些人一放出去,就觉得天高皇帝远了,也就什么事都不顾忌了。他把丁尔戬那些带头的抓起来要以诬告问罪,不也能说明些什么吗?”
“噶礼,”乌喇那拉氏面上却是起了波澜,“他的母亲不是皇阿玛的乳母吗?”
“没错儿,”四阿哥点点头,“不过如果噶礼真的做了贿买的事儿,那想来皇阿玛也是不会姑息的。”
乌喇那拉氏光顾着跟四阿哥他们说话了,手虽还拿着奶瓶,却是没注意角度,元寿已经吃不到奶了,他的小眉头皱了起来,一脸的不高兴,眼睛一个劲儿的盯着云锦,要不是舍不得放开嘴里的奶嘴,怕是就要哭出声来了。云锦虽然听说小孩子多哭些,对肺的发育也是有好处的,可是却不希望他在吃饭的时候哭,但自己也不能动手去调整奶瓶啊,那样会让乌喇那拉氏觉得自己是在埋怨她没照顾好元寿的。
正在云锦思索如何能巧妙的提醒乌喇那拉氏之时,元寿那儿却是自力更生了,他用自己的小手用力的在乌喇那拉氏的手上抓了一把,当然他那点儿力气是伤不了乌喇那拉氏,但却足够引起她的注意了。
“元寿,怎么了?”乌喇那拉氏看看元寿,发现他正冲自己皱眉呢,自然也马上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一边抬高奶瓶,一边笑着说道,“元寿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居然会提醒人呢?”
“这元寿啊,跟福晋就是亲。”云锦也吃惊于元寿的表现,但还是赶紧借此来讨好乌喇那拉氏。
“云锦,你也是的,看到元寿吃不到了,也不提醒我一声。”乌喇那拉氏有些埋怨。
“福晋,”云锦笑着说道,“云锦一是不想打扰您和爷说话,二是想着让元寿明白,不是他想要什么就有的。”
“你这叫什么额娘啊,”乌喇那拉氏啼笑皆非的说道,“哪有这样对儿子的,再说他还那么小,懂得什么了?”
“四嫂,”十三阿哥凑趣的说道,“您也别说元寿不懂事,人家刚才可是自己争取来着。”
“自己争取也得看清楚了,而且也得用对方法,”云锦笑着说道,“这是福晋喜欢元寿,所以他才能用这么直接的方式争取到自己想要的,可是江南的那些学子们,倒也是自己争取了,最后不是落得被抓起来要按诬告问罪吗?”
“云锦你这话我却是有些不同意,”十三阿哥眼神中带着一丝回忆,“事有不平,总要有人出来做点什么的,他们这么一闹,最后不也是达到目的,引起朝廷的重视了吗?我倒是很羡慕他们能有这种热血和意气,随兴而为,最是快意不过。”
“十三爷,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随兴而为的,除非他对这世间没有任何的牵挂,”云锦看着十三阿哥说道,“那些个学子们,家中也有亲人,他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想没想过有可能会牵连到家人,想没想过如果自己被判了罪,家人会是如何的难过,这种随兴而为,他们倒是快意了,可要叫云锦说,最是自私不过。”(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展开全部内容
江南这边发的是科场案。科场,按字面的意思就是指科举考试的场所,也可以引申为科举考试。说起中国的科举考试,那可是历史悠久了,它从隋炀帝时期就开始了,目的就是为朝廷从民间提拔人材,是读书人进官阶的主要途径,由于它是采用的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来说,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就是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算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中国实行的科举制度,不仅让东亚的一些国家,例如日本、韩国、越南纷纷效仿,甚至在也得到了欧洲人士的推崇,经过传教士在游记中的介绍,在十八世纪时的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的思想家就很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其考试原则与方式就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它在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也有人说,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现在清朝的科举考试共分为两大阶段,先是初步考试,这个阶段分为童试、岁试、科试三级。“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初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童生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因为秀才是一年考一次,所以叫做“岁试”,之后就是每三年一次大的“科试”,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科举的正式考试了。
科举的正式考试,也是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和京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于它是在秋季举行,所以也叫做“秋闱”。只有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试,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就是“举人”了,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是“亚元”。而“会试”则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被称为“礼闱”,也叫“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之后就是“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当然就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是分三甲录取的,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中的前三名,就是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的第一名俗称“传胪”。一般来说,状元会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授儒林院编修。其余的诸进士还要再参加朝考,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的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官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终身不得官也是有的)。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授以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的也会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因为乡试考中了以后就是举人了,而举人实际上也是候补官员,按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如有空缺,是可以当县官的。只是因为空缺很少,所以由举人候补为官的并不太多罢了。
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年,江南所发的科场案,也是清朝三大科场案之一,就是乡试出了问题。
此次乡试的正副主考官,照例是由康熙钦命的,正主考官是副都御史左必蕃,副主考官是翰林院编修赵晋。康熙能派这两个人前去,自然对他们也是有所信任的,只是没想到却是出了大乱子,在发榜的时候,中举的除了苏州十三人以外,其余大多为扬州的盐商子弟,这些人大都是些不学无术之徒,尤其是句容县王曰俞所荐之吴泌、山阳县知县所荐之程光奎这两个人,都是有名的文理不通之辈,居然也在中举之列,一时间士子们舆论大哗,愤愤不平。
话说这学生们的血在什么时期都是热的,也都好请个愿什么的,因为这次科举考试不公,苏州生员数百人集会到玄妙观,推举廪生丁尔戬为首,抬拥五路财神游街并直入府学,而且还在贡院的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左邱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以此来讽刺左必蕃和赵晋,更有人用纸糊住贡院匾额,改“贡院”二字为“卖完”。
“要说还得是读书人,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弄些个雅趣。”云锦随意的说着。
听着四阿哥和十三阿哥说着这些事,感觉就象听故事似的,不过云锦现在的注意力可没在江南,而是在眼前这个胖嘟嘟的小家伙身上。元寿现在已经快四个月了,不甘于总躺着,比较喜欢让人竖着抱了,其实竖着抱倒也没什么,问题是他总不老实,两条小胖腿时不时的跳一跳不说,最麻烦的是他的手也不消停,看着什么新鲜的都想去够,抱着他的乌喇那拉氏头上的饰物以及耳饰等等,都成了他的目标,弄得乌喇那拉氏左躲右闪的,着实有些狼狈。
云锦除了怕乌喇那拉氏累着之外,主要却是担心元寿这么不老实,再一个不小心摔着了,可是乌喇那拉氏虽然累得不轻,却是舍不得放手,云锦也没办法强把元寿抱过来,只好时刻注意着了,看时间差不多了,云锦示意翠屏把奶热好送过来。因为自己不能带元寿入宫,所以云锦已经开始训练他用奶瓶喝奶了,当然这奶也是从自己身上挤出来的。
“福晋,元寿该喂奶了,您也累得不轻,快歇歇吧,让云锦先喂他。”云锦接过翠屏递来的奶瓶,用手试了试温度,伸手想要接过元寿来。
元寿看到奶瓶,也很是兴奋,张着手就要抓,看来这几天喂下来,他已经适应这个新型的食具了。
“还是让我来吧,”乌喇那拉氏没把元寿递过来,反而把他放躺 在自己怀里,伸手向云锦要奶瓶,“我得也练一练用这个新鲜玩意儿,等进宫时就得我喂了。”
“那好吧,就有劳福晋了。”云锦笑着把奶瓶递了过去。
“你跟我还客气什么?”乌喇那拉氏笑着说道,“只要是为元寿,我可是再累也不怕的。”
元寿已经等不及了,看乌喇那拉氏将奶瓶拿过去,忙不迭的伸出小手抱着就往嘴里送,当然乌喇那拉氏也不敢完全松手让他自己抱着吃的,毕竟这个玻璃瓶子对他这么大的孩子来说,还是稍嫌重了些。
“这小子,倒是真能吃。”十三阿哥瞅着元寿,含笑说道。这次来没能抱着元寿,十三阿哥着实有些遗憾,但也没办法,他总不能跟乌喇那拉氏抢啊。
云锦当着四阿哥与乌喇那拉氏的面,还是给元寿喂奶,其实她现在已经开始给元寿喂些辅食了,她隐约记得自己在现在的群里有一个人,生了小孩之的一,就经常说些个育儿经什么的,自己带看不看的,也进了脑子一些,只是不知道这时候早不早,可又怕喂晚了,影响到元寿的发育,所以只是少量的喂一些蛋黄和果汁,先看看他的反应再说,好在他倒也不挑,给什么吃什么,也没见有什么异常。
“爷,十三弟,你们接着说啊,”乌喇那拉氏一边喂元寿,一边说道,“听你们说江南的事儿,妾身也觉得那些秀才们闹得这些怪有趣的呢。”
“有趣?”四阿哥淡淡的说道,“这弄个不好,是要动摇国本的事情,哪里有趣了。你当他们只写个对子、改个字什么的?他们把左必蕃的祠堂都全拆了。”
“什么?”乌喇那拉氏吓了一跳,“怎么会弄这么严重,你们刚才不是还说左必蕃未必会做出贿买的事儿吗?”
“他虽未见得有贿买之举,但他身为主考官,不可能一点儿风声没听到,却不管不问的,这也是失职了。”四阿哥冷冷的说道,“祠堂拆了算什么,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这件事有这么大吗?”乌喇那拉氏有些担心了看着四阿哥,“江南的事儿,不会牵连到爷和老十三吧?”
乌喇那拉氏的这个问题,云锦倒是没有担心过,就自己所知的四阿哥,是不会卷入到这些烂事中的,能做出这等事儿的人,他也是不会看得上的。
“四嫂放心,”果然十三阿哥笑了起来,“我们才不会掺合这种事儿呢,不过,虽然有说是副主考官赵晋所为,但我总觉得没这么简单,那赵晋只是个翰林院的编修,如何敢这么大胆?而那左必蕃,又为什么默不出声呢?这后面会不会有人呢?是曹寅还是李煦?”他看了看四阿哥不置可否的样子,又想了想,“难道说是......噶礼?不可能吧,他和太子一贯交好,现在太子地位不稳,他还不得赶紧收着点儿,能整出这种事来吗?”
“有什么不可能的,”四阿哥面色还是很平静,“有些人一放出去,就觉得天高皇帝远了,也就什么事都不顾忌了。他把丁尔戬那些带头的抓起来要以诬告问罪,不也能说明些什么吗?”
“噶礼,”乌喇那拉氏面上却是起了波澜,“他的母亲不是皇阿玛的乳母吗?”
“没错儿,”四阿哥点点头,“不过如果噶礼真的做了贿买的事儿,那想来皇阿玛也是不会姑息的。”
乌喇那拉氏光顾着跟四阿哥他们说话了,手虽还拿着奶瓶,却是没注意角度,元寿已经吃不到奶了,他的小眉头皱了起来,一脸的不高兴,眼睛一个劲儿的盯着云锦,要不是舍不得放开嘴里的奶嘴,怕是就要哭出声来了。云锦虽然听说小孩子多哭些,对肺的发育也是有好处的,可是却不希望他在吃饭的时候哭,但自己也不能动手去调整奶瓶啊,那样会让乌喇那拉氏觉得自己是在埋怨她没照顾好元寿的。
正在云锦思索如何能巧妙的提醒乌喇那拉氏之时,元寿那儿却是自力更生了,他用自己的小手用力的在乌喇那拉氏的手上抓了一把,当然他那点儿力气是伤不了乌喇那拉氏,但却足够引起她的注意了。
“元寿,怎么了?”乌喇那拉氏看看元寿,发现他正冲自己皱眉呢,自然也马上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一边抬高奶瓶,一边笑着说道,“元寿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居然会提醒人呢?”
“这元寿啊,跟福晋就是亲。”云锦也吃惊于元寿的表现,但还是赶紧借此来讨好乌喇那拉氏。
“云锦,你也是的,看到元寿吃不到了,也不提醒我一声。”乌喇那拉氏有些埋怨。
“福晋,”云锦笑着说道,“云锦一是不想打扰您和爷说话,二是想着让元寿明白,不是他想要什么就有的。”
“你这叫什么额娘啊,”乌喇那拉氏啼笑皆非的说道,“哪有这样对儿子的,再说他还那么小,懂得什么了?”
“四嫂,”十三阿哥凑趣的说道,“您也别说元寿不懂事,人家刚才可是自己争取来着。”
“自己争取也得看清楚了,而且也得用对方法,”云锦笑着说道,“这是福晋喜欢元寿,所以他才能用这么直接的方式争取到自己想要的,可是江南的那些学子们,倒也是自己争取了,最后不是落得被抓起来要按诬告问罪吗?”
“云锦你这话我却是有些不同意,”十三阿哥眼神中带着一丝回忆,“事有不平,总要有人出来做点什么的,他们这么一闹,最后不也是达到目的,引起朝廷的重视了吗?我倒是很羡慕他们能有这种热血和意气,随兴而为,最是快意不过。”
“十三爷,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随兴而为的,除非他对这世间没有任何的牵挂,”云锦看着十三阿哥说道,“那些个学子们,家中也有亲人,他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想没想过有可能会牵连到家人,想没想过如果自己被判了罪,家人会是如何的难过,这种随兴而为,他们倒是快意了,可要叫云锦说,最是自私不过。”(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