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
说到墨迹,中国人大约会想到书法和水墨,前者如果再延伸一下,还包括文章。但后者不会包括油画。油画前还必须加上“西洋”二字以示区别,倘若冒然加上,会被扣上大帽子的。在这点上,我们是颇感自豪的。黑白两色,疏疏落落的几笔,大千世界已跃然纸上,试想还有什么比这更神奇?很简单的道理,吴道子的画用油画来涂抹,可能还勉强,也算是别有风情,如果用在扬州八怪身上,保证会有人大倒胃酸。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中国人向来讲求“神韵”形容一个人往往会力求得出他的“神”来,至于“态”呢,倒是不太注意。比如说一个老人吧,一般是说他仙风道骨﹑风神摇曳之类,他脸上有几道皱纹﹑衣服有几个破洞一般是忽略不计的,仿佛一道出来就会影响他的观感。这种东东应用在墨迹上,发挥得就更淋漓尽致了,不管是泼墨,还是惜墨,都是围绕着一个圆心在自转。

可以说,古人发明所谓的“文如其人”﹑“见字如晤”之类,搞得神秘点,还有所谓“测字”一类,想来是有些道理的。到现在都打上了科学研究的旗号了,于是用字迹来判定人的性格甚至来协助破案也不再是新闻。人们大约总是有些一厢情愿,很难想象一个猥猥琐琐的小人会写出一笔气势雄浑﹑超拔脱俗的字来,各人的字就如男和女一样容易分辨。你看苏东坡的字,宛如大家闺秀,珠圆玉润,雍容华贵(当然也有不喜欢的,称之为“墨猪”),想来跟他挺着个大肚子不无关系。据史料记载,有一次他和小妾朝云及一众随从去郊游,途中他指着自己能撑船的宰相肚问道:“你们认为我这肚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呀?”仆人答道:“老爷装的是一肚子学问啊!”只有朝云微笑不答。苏轼询问其故。朝云答道:“老爷装的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深以为然。想来这是真的,还被用来折射他的刚正不阿。如果不知道这个故事,大家不免会以为他跟爱因斯坦或鲁迅似的,身材瘦削,双目炯炯,外带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气(当然这样子会被大家骂我把眼睛搁门缝上了)。

其实反面例子不是没有。比方说“柳体”吧,据说倒是奸相李林甫(就是笑里藏刀口蜜腹剑那个)所创,柳公权不过继承与发扬光大罢了。柳体我看过,一笔一划象刀刻似的“胜笔”多多(韦小宝语)。但后人却不耻李之为人,故不称为李体而称之为柳体了。水浒传里面有个坏蛋据说字也写得不错,但其名我却是忘记了。可见万事都有例外,就如基因遗传,也会时不时闹点突变什么的。

绘画如出一辙。“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盛唐时以肥为美,所以不仅吴道子的光辉形象非常“丰满”他笔下当风的仙女也象吃了增肥药似的。到了宋代,又闹打仗,又闹民变,大概常常吃不饱,所以人们下笔的墨水就吝啬了许多,清明上河图中有点姿色的,腰围大都是纤纤得只堪一握。到清代好象更明显,你看扬州八怪的画,就说罗聘吧,花卉册页图我看过几幅,倒是返古了,有古拙意趣,却仍不免萧条,如果提起郑板桥,那就更不待言了;那时候虽还未天下大乱,可也已是美人迟暮了。可见墨迹之“神似”不仅能反映单一的个体,还可推而广之映像整个时代了。   说到墨迹,中国人大约会想到书法和水墨,前者如果再延伸一下,还包括文章。但后者不会包括油画。油画前还必须加上“西洋”二字以示区别,倘若冒然加上,会被扣上大帽子的。在这点上,我们是颇感自豪的。黑白两色,疏疏落落的几笔,大千世界已跃然纸上,试想还有什么比这更神奇?很简单的道理,吴道子的画用油画来涂抹,可能还勉强,也算是别有风情,如果用在扬州八怪身上,保证会有人大倒胃酸。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中国人向来讲求“神韵”形容一个人往往会力求得出他的“神”来,至于“态”呢,倒是不太注意。比如说一个老人吧,一般是说他仙风道骨﹑风神摇曳之类,他脸上有几道皱纹﹑衣服有几个破洞一般是忽略不计的,仿佛一道出来就会影响他的观感。这种东东应用在墨迹上,发挥得就更淋漓尽致了,不管是泼墨,还是惜墨,都是围绕着一个圆心在自转。

可以说,古人发明所谓的“文如其人”﹑“见字如晤”之类,搞得神秘点,还有所谓“测字”一类,想来是有些道理的。到现在都打上了科学研究的旗号了,于是用字迹来判定人的性格甚至来协助破案也不再是新闻。人们大约总是有些一厢情愿,很难想象一个猥猥琐琐的小人会写出一笔气势雄浑﹑超拔脱俗的字来,各人的字就如男和女一样容易分辨。你看苏东坡的字,宛如大家闺秀,珠圆玉润,雍容华贵(当然也有不喜欢的,称之为“墨猪”),想来跟他挺着个大肚子不无关系。据史料记载,有一次他和小妾朝云及一众随从去郊游,途中他指着自己能撑船的宰相肚问道:“你们认为我这肚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呀?”仆人答道:“老爷装的是一肚子学问啊!”只有朝云微笑不答。苏轼询问其故。朝云答道:“老爷装的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深以为然。想来这是真的,还被用来折射他的刚正不阿。如果不知道这个故事,大家不免会以为他跟爱因斯坦或鲁迅似的,身材瘦削,双目炯炯,外带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气(当然这样子会被大家骂我把眼睛搁门缝上了)。

其实反面例子不是没有。比方说“柳体”吧,据说倒是奸相李林甫(就是笑里藏刀口蜜腹剑那个)所创,柳公权不过继承与发扬光大罢了。柳体我看过,一笔一划象刀刻似的“胜笔”多多(韦小宝语)。但后人却不耻李之为人,故不称为李体而称之为柳体了。水浒传里面有个坏蛋据说字也写得不错,但其名我却是忘记了。可见万事都有例外,就如基因遗传,也会时不时闹点突变什么的。

绘画如出一辙。“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盛唐时以肥为美,所以不仅吴道子的光辉形象非常“丰满”他笔下当风的仙女也象吃了增肥药似的。到了宋代,又闹打仗,又闹民变,大概常常吃不饱,所以人们下笔的墨水就吝啬了许多,清明上河图中有点姿色的,腰围大都是纤纤得只堪一握。到清代好象更明显,你看扬州八怪的画,就说罗聘吧,花卉册页图我看过几幅,倒是返古了,有古拙意趣,却仍不免萧条,如果提起郑板桥,那就更不待言了;那时候虽还未天下大乱,可也已是美人迟暮了。可见墨迹之“神似”不仅能反映单一的个体,还可推而广之映像整个时代了。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