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话惹祸诗《岁暮归南山》
唐开元十六年,也就是公历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去长安考进士,结果名落孙山,这让满腹文章、曾经被当时大诗人王维和张九龄极力赞誉的孟浩然十分懊丧,孟浩然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情绪十分低落,每天在京城无所事事,就四处游逛,当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京漂”

有一天,孟浩然百无聊赖,来到王维家中闲坐,突然门子报说皇上驾到,王维就整肃衣冠外出迎接,孟浩然当时作为无职人员不能受到皇帝接见,慌忙中藏到床下面。

玄宗皇帝进到屋子里,看到有两个茶杯在桌子上,就问:谁在这里作客?王维老实不会说谎,就如实禀报皇帝,是襄樊才子孟浩然。孟浩然只好从床底下爬出来参拜皇帝。

玄宗也久闻孟浩然大名,就问他:有什么新作没有?

孟浩然历来是出口成章,当着皇帝自恃才高更想卖弄自己的文采,于是放着曾经写过的几百首名诗不谈,脱口吟诵一首诗曰: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稀。

这首诗的意思很含蓄,是说世态炎凉,自己怀才不遇,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虽然不愿意白衣终老但是无可奈何。

诗句含蕴丰富、语意双关、逐层递进,有一种悠远深厚的风格,孟浩然想把自己的满腹才华献给社会、为朝廷效力,所以心中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但是现实让他只能是“北阙休上书”只能带着满腹才华去“南山归敝庐”

当着皇帝的面,孟浩然不能直抒胸臆,不敢说皇帝有眼无珠,就自怨自艾地说自己“不才”所以被“明主”弃,因此只能“永怀愁不寐”的看着“松月夜窗稀”但是自己已经年过不惑,岁月不等人--“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而且在后面的诗句中又婉转申明自己不是不才、是因为“故人疏”才被“明主弃”的,40个字就把诗人焦虑愤懑的心情描述的淋漓尽致。

当然,也很通文墨的唐玄宗听出了孟浩然隐藏在诗句中的愤懑不满情绪,受到这样婉转的批评,唐明皇很是不高兴,听完之后就对孟浩然说:卿不求仕,奈何巫我?一句话把自己浪费人才的责任推了一个干净,断送了孟浩然的仕途之梦,之后孟浩然在张九龄府中担任了一个小小的从事,在不得志的郁闷中于五十二岁因病故去。

古时候文祸很多,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案件发生,比较多的是谏祸和谤祸,谏是给皇帝提建议提意见,谤是给皇帝辨明是非,其实都是好意,假如君主圣明,会求谏纳谤,比如唐太宗就说过“兼听则明”的,但是很多的皇帝因为长期置于万人之上,被一帮唯唯诺诺的官吏和太监簇拥着,养成了喜欢阿意奉迎之徒的习惯,这文字狱就免不了了,最为厉害的当属清朝康雍乾时期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引来满门抄斩的杀头之罪,相比较而言,孟浩然这首诗引来的祸殃算是最轻的了。   唐开元十六年,也就是公历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去长安考进士,结果名落孙山,这让满腹文章、曾经被当时大诗人王维和张九龄极力赞誉的孟浩然十分懊丧,孟浩然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情绪十分低落,每天在京城无所事事,就四处游逛,当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京漂”

有一天,孟浩然百无聊赖,来到王维家中闲坐,突然门子报说皇上驾到,王维就整肃衣冠外出迎接,孟浩然当时作为无职人员不能受到皇帝接见,慌忙中藏到床下面。

玄宗皇帝进到屋子里,看到有两个茶杯在桌子上,就问:谁在这里作客?王维老实不会说谎,就如实禀报皇帝,是襄樊才子孟浩然。孟浩然只好从床底下爬出来参拜皇帝。

玄宗也久闻孟浩然大名,就问他:有什么新作没有?

孟浩然历来是出口成章,当着皇帝自恃才高更想卖弄自己的文采,于是放着曾经写过的几百首名诗不谈,脱口吟诵一首诗曰: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稀。

这首诗的意思很含蓄,是说世态炎凉,自己怀才不遇,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虽然不愿意白衣终老但是无可奈何。

诗句含蕴丰富、语意双关、逐层递进,有一种悠远深厚的风格,孟浩然想把自己的满腹才华献给社会、为朝廷效力,所以心中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但是现实让他只能是“北阙休上书”只能带着满腹才华去“南山归敝庐”

当着皇帝的面,孟浩然不能直抒胸臆,不敢说皇帝有眼无珠,就自怨自艾地说自己“不才”所以被“明主”弃,因此只能“永怀愁不寐”的看着“松月夜窗稀”但是自己已经年过不惑,岁月不等人--“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而且在后面的诗句中又婉转申明自己不是不才、是因为“故人疏”才被“明主弃”的,40个字就把诗人焦虑愤懑的心情描述的淋漓尽致。

当然,也很通文墨的唐玄宗听出了孟浩然隐藏在诗句中的愤懑不满情绪,受到这样婉转的批评,唐明皇很是不高兴,听完之后就对孟浩然说:卿不求仕,奈何巫我?一句话把自己浪费人才的责任推了一个干净,断送了孟浩然的仕途之梦,之后孟浩然在张九龄府中担任了一个小小的从事,在不得志的郁闷中于五十二岁因病故去。

古时候文祸很多,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案件发生,比较多的是谏祸和谤祸,谏是给皇帝提建议提意见,谤是给皇帝辨明是非,其实都是好意,假如君主圣明,会求谏纳谤,比如唐太宗就说过“兼听则明”的,但是很多的皇帝因为长期置于万人之上,被一帮唯唯诺诺的官吏和太监簇拥着,养成了喜欢阿意奉迎之徒的习惯,这文字狱就免不了了,最为厉害的当属清朝康雍乾时期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引来满门抄斩的杀头之罪,相比较而言,孟浩然这首诗引来的祸殃算是最轻的了。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