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这棵树
梅子
柳叶青
梅子黄
家家户户过端阳
大人喝着雄黄酒
儿童额上点雄黄
画个“王”字学虎样!
端午是棵树,它生长在华夏古老的土地上,生长在龙子龙孙的心坎里。
端午,辞海第一条:阴历五月五日,民间节日。本名“端五”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亦名端阳,重五,重午。辞海第二条:泛指初五日。也就是说,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古人以天干地支定节气,许多节气并没有硬性规定在某月某日,只是按照时序而定,端午节也是一样,端午,也就是五月内的第一个午日,魏晋以后,人们渐感天干地支纪日不便记忆,于是改以数字代替,定五月初五为端五了。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综合历代诸说,大约有以下几种。
图腾祭。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早在四五千年前,人类的远祖在自然势力威胁之下,常疑心某种自然之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的力量,因此,他们便以这种有着神力的东西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保护神,对它进行顶礼膜拜,以求得神力的护佑,他们在所有的日常用具和自己的身上刻画上该图腾的形象,以强化自己和图腾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彻底皈依于它的精神寄托。
我国的水稻种植,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吴越民族,自古以打鱼和种植水稻为生,他们以龙为图腾,断发纹身,把自己打扮成鱼的同类,彩绘渔船,让水中的龙知道,他们是它的子孙。五月五日是他们祭祀龙祖的日子。为什么要确定这一天为祭祖日呢?因为龙是主管雨水,确保丰收的神灵,龙是水中之王,对水无所畏惧,五月到来,正是江南雨季到来,洪水泛滥的开始,布谷鸟在天空欢叫着,该插秧了,为了确保水稻丰收,确保打鱼人的安全,他们在五月份日照最长的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以谷米做成的粽子飨龙,以划龙舟娱龙,祈求龙祖的庇护。
源于夏至。端午虽非节气,但与夏至相近。夏至为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日,太阳的威力到该日午时达到高潮,这一天日照最长,威炎也最盛,但日中则昃,太阳随即亦由盛而衰。中国人一向依赖“应天显时”的方式生活,一切均以太阳的出没为依归,太阳由盛转衰之日,人们惶然感受到衰老和死亡的威胁,好像天将降大祸于人一般,于是纷纷举行各种祭祀仪式,禳灾避役,求神保佑。同时过了这一天,开始进入盛夏时节,于是形成了一些特殊的饮食、服饰、禁忌等风俗。粽子便是这样一种古代的时令食品。俗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的古谚。粽子一出现,岁序便转入夏季,这是季节更迭的信号,不单单只是点缀节景。在五月仲夏的酷热季节吃这种米制的凉食,用清香的箬竹叶包裹,吃后清热降火,胃肠舒适,的确不失为时令佳品。此时人们换上轻薄的夏装,参加各种端午活动,娱神自娱。换夏装在古代也是风俗之一,中华古今注记载,东汉时,每到端午,皇帝都要赐给群臣鸟犀腰带呢。
恶月恶日避邪说。晋乐志言:“五月之辰谓之午,午者长也,言万物皆长大也。”端午节,便是民间俗称的五毒开始活动的时期。天气渐渐炎热,百毒齐出,蚊虫滋生,各种传染病频频发生,无力抵抗疾病的古人,便把五月视为“恶月”五日视为“恶日”五月五日成为一个不祥之日,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被视为不祥之兆“男害父,女害母”于是人们得想办法预防及消灭这些毒虫毒物。他们在这一天挂钟馗像驱邪避害,插菖蒲、苦艾于门户,薰香沐浴,佩带香包,喝雄黄酒,一切都是为了避邪去疾。在这里顺带解释一下五毒五瑞。端午五毒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这些毒虫咬了人轻者疼痛,重者死亡,可不是好玩的。天中五瑞为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 -->> 蒜头、山丹。用它们薰香洗身,可以去除各种毒害。而且在这一个月,从养生的角度来说,要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云:“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养生,健身,防病,可以说,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卫生节。
庆丰收说。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闻名于世,一说认为端午节的原始形态就是庆祝丰收。五月,小麦、油菜等农作物收割完毕,得为夏种秋收工作做准备了,经历了难挨的春荒阶段,在这一个有了收获的过渡阶段,人们便给自己和神灵安排了一个稍事休整和娱乐的“中天节”人们在这一天走亲戚,吃粽子、咸蛋、五毒饼,划龙舟,荡秋千,打球比武,斗百草,庆祝春天的收成,也祈祷秋天的再一次丰收。而将时间安排在五月的五日,只是出于习惯上的便于记忆,就像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一样。
以上几种说法,是端午最原始的起源了。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端午文化形态。我们从它的起源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节日,它在不同的民族那里有着不同的风俗,但作为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它与春节、中秋节一样重要,这在不同的民族那里,是共同的。在以后的发展中,随着宗教性质的淡化,风俗不断流变,端午的原始含义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又出现了纪念伍子胥、曹娥、地腊等人物的内容,其中尤以纪念屈原说流传最为久远,深入民心。关于端午纪念屈原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梁朝吴钧的续齐谐记:“楚大夫遭谗不用,五月五日投汨罗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并命舟楫拯救之。”唐代诗人文秀有纪念屈原的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是直臣冤。”这说明至少从南朝至唐,端午已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为什么发展到后来,成了一个与屈原密不可分的节日呢?因为在众多的被纪念者中,屈原在人民的心中地位最高。他恰恰选择了在五月五日怀石投江,以身殉国;他光耀日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不同的时代都起到过非同寻常的激励作用;他创造的楚辞,是中华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他首开个人诗歌创作的先河,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诗人。这些因素决定了纪念屈原这一端午主题的生命力是最长久的,最能得到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之后,所有中国人的认同。有人说,将吃粽子、龙舟竞渡等端午习俗与屈原联系在一起,抹杀了端午的原始文化意义,有牵强附会之嫌,这样的观点笔者是不赞同的。纪念屈原,这是端午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的选择呀,我们理当顺应这种选择。
研究一种文化,的确要追根溯源,恢复端午节原始的文化生态,这是对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面对它的发展,我们同样要有理智的认同。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随着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端午节已传到日本、朝鲜、新加坡、越南等亚洲国家,现在的端午节,已是一个多国共有的节日,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它已深深地融入各国的文化中,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生命力。比如,在日本,端午节已演变成为祈祷“男孩健壮成长”同时也祈愿五谷丰登、除灾消难的“儿童节”在新加坡,更重视龙舟竞渡,端午节也叫做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东海岸公园每年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韩国端午节,则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妇女们用菖蒲洗头,玩荡秋千,男人摔跤。人们还做样子像车轮一样的车轮饼吃,于是端午节也称为车轮节。文化的传播不会让一个国家和民族有损失,只会“给予越多越富有”我们应当为这种文化的不断传承和更新感到自豪。
端午节,就像一棵经年的大树,如今不仅根深叶茂,而且还开出了七彩的花,结出了丰收的果。当许多东西在现代文明中消失时,我们的怀念就这样产生了。弘扬这古老的传统文化吧,恢复它的原始意义也好,纪念屈原也好,总之要让它在人们心目中复活,让我们的孩子永远记住端午节!唱儿歌,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割露水艾祖先和我们热爱过的,我们的后代要继续理解并热爱下去,这是对民族之根的维护与修复。 展开全部内容
柳叶青
梅子黄
家家户户过端阳
大人喝着雄黄酒
儿童额上点雄黄
画个“王”字学虎样!
端午是棵树,它生长在华夏古老的土地上,生长在龙子龙孙的心坎里。
端午,辞海第一条:阴历五月五日,民间节日。本名“端五”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亦名端阳,重五,重午。辞海第二条:泛指初五日。也就是说,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古人以天干地支定节气,许多节气并没有硬性规定在某月某日,只是按照时序而定,端午节也是一样,端午,也就是五月内的第一个午日,魏晋以后,人们渐感天干地支纪日不便记忆,于是改以数字代替,定五月初五为端五了。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综合历代诸说,大约有以下几种。
图腾祭。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早在四五千年前,人类的远祖在自然势力威胁之下,常疑心某种自然之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的力量,因此,他们便以这种有着神力的东西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保护神,对它进行顶礼膜拜,以求得神力的护佑,他们在所有的日常用具和自己的身上刻画上该图腾的形象,以强化自己和图腾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彻底皈依于它的精神寄托。
我国的水稻种植,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吴越民族,自古以打鱼和种植水稻为生,他们以龙为图腾,断发纹身,把自己打扮成鱼的同类,彩绘渔船,让水中的龙知道,他们是它的子孙。五月五日是他们祭祀龙祖的日子。为什么要确定这一天为祭祖日呢?因为龙是主管雨水,确保丰收的神灵,龙是水中之王,对水无所畏惧,五月到来,正是江南雨季到来,洪水泛滥的开始,布谷鸟在天空欢叫着,该插秧了,为了确保水稻丰收,确保打鱼人的安全,他们在五月份日照最长的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以谷米做成的粽子飨龙,以划龙舟娱龙,祈求龙祖的庇护。
源于夏至。端午虽非节气,但与夏至相近。夏至为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日,太阳的威力到该日午时达到高潮,这一天日照最长,威炎也最盛,但日中则昃,太阳随即亦由盛而衰。中国人一向依赖“应天显时”的方式生活,一切均以太阳的出没为依归,太阳由盛转衰之日,人们惶然感受到衰老和死亡的威胁,好像天将降大祸于人一般,于是纷纷举行各种祭祀仪式,禳灾避役,求神保佑。同时过了这一天,开始进入盛夏时节,于是形成了一些特殊的饮食、服饰、禁忌等风俗。粽子便是这样一种古代的时令食品。俗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的古谚。粽子一出现,岁序便转入夏季,这是季节更迭的信号,不单单只是点缀节景。在五月仲夏的酷热季节吃这种米制的凉食,用清香的箬竹叶包裹,吃后清热降火,胃肠舒适,的确不失为时令佳品。此时人们换上轻薄的夏装,参加各种端午活动,娱神自娱。换夏装在古代也是风俗之一,中华古今注记载,东汉时,每到端午,皇帝都要赐给群臣鸟犀腰带呢。
恶月恶日避邪说。晋乐志言:“五月之辰谓之午,午者长也,言万物皆长大也。”端午节,便是民间俗称的五毒开始活动的时期。天气渐渐炎热,百毒齐出,蚊虫滋生,各种传染病频频发生,无力抵抗疾病的古人,便把五月视为“恶月”五日视为“恶日”五月五日成为一个不祥之日,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被视为不祥之兆“男害父,女害母”于是人们得想办法预防及消灭这些毒虫毒物。他们在这一天挂钟馗像驱邪避害,插菖蒲、苦艾于门户,薰香沐浴,佩带香包,喝雄黄酒,一切都是为了避邪去疾。在这里顺带解释一下五毒五瑞。端午五毒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这些毒虫咬了人轻者疼痛,重者死亡,可不是好玩的。天中五瑞为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 -->> 蒜头、山丹。用它们薰香洗身,可以去除各种毒害。而且在这一个月,从养生的角度来说,要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云:“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养生,健身,防病,可以说,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卫生节。
庆丰收说。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闻名于世,一说认为端午节的原始形态就是庆祝丰收。五月,小麦、油菜等农作物收割完毕,得为夏种秋收工作做准备了,经历了难挨的春荒阶段,在这一个有了收获的过渡阶段,人们便给自己和神灵安排了一个稍事休整和娱乐的“中天节”人们在这一天走亲戚,吃粽子、咸蛋、五毒饼,划龙舟,荡秋千,打球比武,斗百草,庆祝春天的收成,也祈祷秋天的再一次丰收。而将时间安排在五月的五日,只是出于习惯上的便于记忆,就像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一样。
以上几种说法,是端午最原始的起源了。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端午文化形态。我们从它的起源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节日,它在不同的民族那里有着不同的风俗,但作为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它与春节、中秋节一样重要,这在不同的民族那里,是共同的。在以后的发展中,随着宗教性质的淡化,风俗不断流变,端午的原始含义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又出现了纪念伍子胥、曹娥、地腊等人物的内容,其中尤以纪念屈原说流传最为久远,深入民心。关于端午纪念屈原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梁朝吴钧的续齐谐记:“楚大夫遭谗不用,五月五日投汨罗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并命舟楫拯救之。”唐代诗人文秀有纪念屈原的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是直臣冤。”这说明至少从南朝至唐,端午已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为什么发展到后来,成了一个与屈原密不可分的节日呢?因为在众多的被纪念者中,屈原在人民的心中地位最高。他恰恰选择了在五月五日怀石投江,以身殉国;他光耀日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不同的时代都起到过非同寻常的激励作用;他创造的楚辞,是中华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他首开个人诗歌创作的先河,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诗人。这些因素决定了纪念屈原这一端午主题的生命力是最长久的,最能得到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之后,所有中国人的认同。有人说,将吃粽子、龙舟竞渡等端午习俗与屈原联系在一起,抹杀了端午的原始文化意义,有牵强附会之嫌,这样的观点笔者是不赞同的。纪念屈原,这是端午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的选择呀,我们理当顺应这种选择。
研究一种文化,的确要追根溯源,恢复端午节原始的文化生态,这是对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面对它的发展,我们同样要有理智的认同。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随着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端午节已传到日本、朝鲜、新加坡、越南等亚洲国家,现在的端午节,已是一个多国共有的节日,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它已深深地融入各国的文化中,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生命力。比如,在日本,端午节已演变成为祈祷“男孩健壮成长”同时也祈愿五谷丰登、除灾消难的“儿童节”在新加坡,更重视龙舟竞渡,端午节也叫做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东海岸公园每年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韩国端午节,则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妇女们用菖蒲洗头,玩荡秋千,男人摔跤。人们还做样子像车轮一样的车轮饼吃,于是端午节也称为车轮节。文化的传播不会让一个国家和民族有损失,只会“给予越多越富有”我们应当为这种文化的不断传承和更新感到自豪。
端午节,就像一棵经年的大树,如今不仅根深叶茂,而且还开出了七彩的花,结出了丰收的果。当许多东西在现代文明中消失时,我们的怀念就这样产生了。弘扬这古老的传统文化吧,恢复它的原始意义也好,纪念屈原也好,总之要让它在人们心目中复活,让我们的孩子永远记住端午节!唱儿歌,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割露水艾祖先和我们热爱过的,我们的后代要继续理解并热爱下去,这是对民族之根的维护与修复。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