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废太子98
太子理解圣人的心情, 谁在春天里插下秧苗的时候,不盼着早点到秋收的时候呢。
“父皇, 船坞那边的事情,可得问宓九, 听说他派了自己的干儿子,在船厂盯着呢。”
“他干儿子?”
“是啊,上回宓九唠叨, 儿臣就听了那么一句。也不知道宓九的干儿子是什么出身?对格物还有海船这些东西懂不懂?不过儿臣想宓九是父皇信任的妥帖人, 他的干儿子,不论哪一个, 经宓九调/教过, 都不会在船坞那么重要的地方,干出中饱私囊、影响了船坞造海船的大事儿。”
梁九在一边听得自后脊梁骨往上窜凉气,我的亲娘哎,宓九是哪里得罪了太子爷啦?太子爷这是想要宓九的老命哎!
太子似笑非笑地扫了梁九一眼,梁九抬眼的时候, 正巧碰上太子爷这样的目光, 他神色一敛, 心里明白太子是在提醒自己——给宓九报信?去啊!
梁九打个激灵, 一想这两年和太子对上的,可有那个得了好?!
梁九立即在心里煽自己一个大耳帖子, 自己为何要给宓九报信啊?御前的事情敢往外说,圣人知道了会把自己打成肉泥的。他下意识地夹紧腿、收紧腹部,略弓着腰, 站得更恭敬更谨慎了。
圣人的眼睛看过来的时候,见到的就是这样的梁九。圣人心里满意,梁九就是识趣。
“梁九啊,宓九有几个干儿子啊?”
梁九就是一抖,内侍无后,心里还是希望着能多有几个干儿子,老了以后,有一个能靠得住的,就不会晚景凄凉了。虽大多数的内侍,都是这样的想法,但梁九明白自己在圣前的位置,意味着什么。他除了俩徒弟,可没敢收一个干儿子。看来宓九要栽倒他那十几个干儿子身上了。
“回圣人,宓九喜好收干儿子。老奴以前听说有十来个的。”
太子似笑非笑的眼睛又看着梁九了。
梁九不敢再为宓九隐瞒,只好接着说:“圣人,宓九以前收的干儿子都是小内侍,老奴还过去喝过他的喜酒。后来听说他收的干儿子,有什么工部的主事,是他的同乡晚辈,老奴就再未敢去喝这样的喜酒了。”
圣人的脸色刷地就变了,宓九是做什么的,收集百官密档的。他居然和外臣勾连起来了?还收了朝臣做干儿子?
圣人的脸色变来变去,语气吓得梁九要跪下了。
“叫莫九来。”
莫九得了信,赶紧过来,圣人看着他这个内侍监的总管,也没个好脸了。
“莫九,宓九收了个工部主事的干儿子,是怎么回事?”
圣人这样问,显然就是恼了,莫九立即就跪下了,小心翼翼地回答。
“圣人,那工部主事是宓九的同族侄子辈分,尚在五服之内。”
六部的主事比较多,圣人还真的记不全乎,他转头问太子。
“成贤,二榜进士里,有姓宓的?”
太子摇头,“儿臣也不记得有这个姓氏的二榜进士。”
莫九赶紧在一边补充,“圣人,他那侄子读过几年书,捐了个五品的主事。是个虚职。”
圣人就明白了,宓九是把虚职变实职了。正经的二榜进士,尚且要在翰林院学习,在各部历练呢,他个没功名的、捐了个虚职的,居然能去了船坞这么要紧的地方做主事,要说里面没点什么内幕,他赌上自己的这御座。
“莫九,你可知道宓九那侄子如今去船场做主事了?”
莫九摇头,“圣人,老奴不曾关注外朝的政事。”
太子慢悠悠地在一边说:“父皇,皇庄里做水碓的木匠,从船厂帮忙回来,说宓主事在船厂里,是说一不二的呢。也不知道这话的真假。”
圣人气得把茶盏砸了,阴恻恻地说:“传吏部尚书、侍郎,传都查院俭都御史,传工部尚书、侍郎。”
圣人就想看看是谁把没读了几年书的、捐来的五品虚职变实职。
从张太傅的考核通过的文官,不论是六品的翰林,还是五品的学士,这次下去都要做一到三年的县丞,然后才是三年又三年再三年的知县、知府、知州,之后视情况再调回六部。如今有人就这么捐官了,再得了实职,谁以后还循正经途径努力啊。
没有了吏治的清明,自己父子再多的努力,最后也还是会化为乌有的。
吏部尚书是不知道一个小小的工部主事的,就是礼部俩侍郎,这段时间的注意力也都在文官的派遣上。
吏部郝尚书对圣人说:“圣人,臣与熊侍郎、... -->>侍郎、段侍郎三人,会特别注意五品及以上官员的调派,还有二榜进士的初次调派。对于这捐官转实职,是臣既往不曾留意而疏忽了,以后会多加注意的。”
整个朝廷的捐官,从虚职变成实职,一年也没有几个人的。这事不用去查,就是吏部给事中混在实职官员调派里,浑水摸鱼了。
熊侍郎和段侍郎俩回吏部,二人把近期所有官员调派的勘合一翻,就查出办理这事的给事中高远了。
工部的郭尚书也不知道宓主事之事,倒是工部的吴侍郎站出来向圣人回禀,说此事他有印象,是宓主事拿着吏部的正式勘合过来。
圣人冷冷地问:“他去船厂,是谁定下的?”
工部的吴侍郎摸了把头上的冷汗,“回圣人,是吏部的给事中高远要求的。”
圣人不想见吏部的一个小小的给事中,令吏部配合都察院调查这虚职转实职的内幕。同时明文斥责吏部上下,在官员调派事务上的失职,责令吏部先自查,纠正既往虚职转实职的所有人,同时由都察院派官员监督吏部的自查。
吏部郝尚书灰头土脸,俩侍郎也是满脸土色,吏部上下的官员都大失颜面,没人不在心里暗恨高远。郝尚书回去吏部后,就让俩侍郎把经高远派遣的官员,另立成册,重点考核他们是否称职、以及在职期间有无贪渎。
查明事情原委,也不过是半天的功夫。然后,宓九就从圣人信任的“五九”之一,变成了一滩烂泥。而他在宫外所置办的外宅,也被莫九带人查抄了。
高远在都察院问话后,自知难逃一死,可被收监后,就是想死也不会由着他的。
都察院和大理寺、刑部合作,几日后就呈上对高远的调查奏章。
因吏部给事中这位置的紧要,高远没少收受各种谋起复的官员、还有外派选官的官员的贿赂。索贿受贿的事情,被宓九掌握后,宓九提出的事情,高远就只好应允了。
太子趁机向圣人提议,把官员密档这些事情,交由都察院监管,免得接手的内侍,得了官员把柄,要挟相应官员。
圣人对太子的提议不置可否,但是也没有派人接宓九留下的那一摊子事情。内侍对官员的暗中监管,就停顿了下来。
高远事件的暴露,使得那些走了高远门路谋职的官员,开始惊惶不安,人人自危。可再如何害怕,也只能在忐忑中等待都察院的上门询问、质询、讯问了。
对高远家宅的抄捡,发现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给事中,在不到十年的光景里,居然积攒了几十万的家财。
圣人看了都察院和大理寺、刑部联名的奏章,气得晚膳都吃不下去了。
太子劝他:“父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给事中的这个位置,有人事调派权利在手而不谋私利,怕只有孔圣人在世了。”
圣人长叹,“成贤,你说的朕都明白。朕没想到会有那么多的官员,为了谋起复、外派的职位,给他送银子行贿。你说,这样得来的官位,以后怎么会不想着早点把银子捞回来呢!朕是愁啊,有了这样行贿就能得到好差事做例子,其它官员也会有样学样的。动了跑官心思、用了歪门邪道的法子、得到心仪职位的官员越多,这吏治清明也就越远了啊。”
“父皇高瞻远瞩,鉴往知来。如今这事儿揭开后,相信都察院和吏部,在未来几年里,都会谨慎处理外派和起复官员的事情。不过儿臣想兵部也有给事中的,该给荣国公提个醒的。”
圣人深以为然。他就早想把兵部上下好好理理了,等扫了西北之后的吧。
“成贤,中秋前朕就得领军去西北了,朝廷的这些事情,这一年你也基本都能处理了。你好好看家,后方的粮草、军备,所有的这些事儿,朕都交给你了。”
“父皇,你放心,儿臣会按您的教导去做的。”太子愧疚地低头,不敢看圣人。“要是儿臣能够领军,父皇就不用御驾亲征了。”
圣人摇头,“你也莫急,这一次西北荡平以后,最多也就能安稳个十年八年的,以后就都要靠你的了。而今乳猪尚小,你还是先留京多生几个嫡子。你要把眼光放去十年后。”
“父皇,总之是儿臣不如您。您在儿臣现在这个年岁的时候,已经指挥若定地平藩肃乱了。”
圣人感慨万分,“父皇那时候也是没办法啊。你皇祖父去的早,老老小小的,只好自己硬撑着。成贤,那时候父皇每每惊惶不安的时候,看着你的笑脸,就镇定下来了,输不起啊。”
太子敬佩地仰望圣人,“父皇,儿臣以您为榜样。”
这一晚,太子在书房点燃了檀香,他在心里默默地向原身说:“你看到了吧,宓九被圣人亲自下令打成肉泥了。你是不是觉得心里的怨气,纾解了一点儿?” 展开全部内容
“父皇, 船坞那边的事情,可得问宓九, 听说他派了自己的干儿子,在船厂盯着呢。”
“他干儿子?”
“是啊,上回宓九唠叨, 儿臣就听了那么一句。也不知道宓九的干儿子是什么出身?对格物还有海船这些东西懂不懂?不过儿臣想宓九是父皇信任的妥帖人, 他的干儿子,不论哪一个, 经宓九调/教过, 都不会在船坞那么重要的地方,干出中饱私囊、影响了船坞造海船的大事儿。”
梁九在一边听得自后脊梁骨往上窜凉气,我的亲娘哎,宓九是哪里得罪了太子爷啦?太子爷这是想要宓九的老命哎!
太子似笑非笑地扫了梁九一眼,梁九抬眼的时候, 正巧碰上太子爷这样的目光, 他神色一敛, 心里明白太子是在提醒自己——给宓九报信?去啊!
梁九打个激灵, 一想这两年和太子对上的,可有那个得了好?!
梁九立即在心里煽自己一个大耳帖子, 自己为何要给宓九报信啊?御前的事情敢往外说,圣人知道了会把自己打成肉泥的。他下意识地夹紧腿、收紧腹部,略弓着腰, 站得更恭敬更谨慎了。
圣人的眼睛看过来的时候,见到的就是这样的梁九。圣人心里满意,梁九就是识趣。
“梁九啊,宓九有几个干儿子啊?”
梁九就是一抖,内侍无后,心里还是希望着能多有几个干儿子,老了以后,有一个能靠得住的,就不会晚景凄凉了。虽大多数的内侍,都是这样的想法,但梁九明白自己在圣前的位置,意味着什么。他除了俩徒弟,可没敢收一个干儿子。看来宓九要栽倒他那十几个干儿子身上了。
“回圣人,宓九喜好收干儿子。老奴以前听说有十来个的。”
太子似笑非笑的眼睛又看着梁九了。
梁九不敢再为宓九隐瞒,只好接着说:“圣人,宓九以前收的干儿子都是小内侍,老奴还过去喝过他的喜酒。后来听说他收的干儿子,有什么工部的主事,是他的同乡晚辈,老奴就再未敢去喝这样的喜酒了。”
圣人的脸色刷地就变了,宓九是做什么的,收集百官密档的。他居然和外臣勾连起来了?还收了朝臣做干儿子?
圣人的脸色变来变去,语气吓得梁九要跪下了。
“叫莫九来。”
莫九得了信,赶紧过来,圣人看着他这个内侍监的总管,也没个好脸了。
“莫九,宓九收了个工部主事的干儿子,是怎么回事?”
圣人这样问,显然就是恼了,莫九立即就跪下了,小心翼翼地回答。
“圣人,那工部主事是宓九的同族侄子辈分,尚在五服之内。”
六部的主事比较多,圣人还真的记不全乎,他转头问太子。
“成贤,二榜进士里,有姓宓的?”
太子摇头,“儿臣也不记得有这个姓氏的二榜进士。”
莫九赶紧在一边补充,“圣人,他那侄子读过几年书,捐了个五品的主事。是个虚职。”
圣人就明白了,宓九是把虚职变实职了。正经的二榜进士,尚且要在翰林院学习,在各部历练呢,他个没功名的、捐了个虚职的,居然能去了船坞这么要紧的地方做主事,要说里面没点什么内幕,他赌上自己的这御座。
“莫九,你可知道宓九那侄子如今去船场做主事了?”
莫九摇头,“圣人,老奴不曾关注外朝的政事。”
太子慢悠悠地在一边说:“父皇,皇庄里做水碓的木匠,从船厂帮忙回来,说宓主事在船厂里,是说一不二的呢。也不知道这话的真假。”
圣人气得把茶盏砸了,阴恻恻地说:“传吏部尚书、侍郎,传都查院俭都御史,传工部尚书、侍郎。”
圣人就想看看是谁把没读了几年书的、捐来的五品虚职变实职。
从张太傅的考核通过的文官,不论是六品的翰林,还是五品的学士,这次下去都要做一到三年的县丞,然后才是三年又三年再三年的知县、知府、知州,之后视情况再调回六部。如今有人就这么捐官了,再得了实职,谁以后还循正经途径努力啊。
没有了吏治的清明,自己父子再多的努力,最后也还是会化为乌有的。
吏部尚书是不知道一个小小的工部主事的,就是礼部俩侍郎,这段时间的注意力也都在文官的派遣上。
吏部郝尚书对圣人说:“圣人,臣与熊侍郎、... -->>侍郎、段侍郎三人,会特别注意五品及以上官员的调派,还有二榜进士的初次调派。对于这捐官转实职,是臣既往不曾留意而疏忽了,以后会多加注意的。”
整个朝廷的捐官,从虚职变成实职,一年也没有几个人的。这事不用去查,就是吏部给事中混在实职官员调派里,浑水摸鱼了。
熊侍郎和段侍郎俩回吏部,二人把近期所有官员调派的勘合一翻,就查出办理这事的给事中高远了。
工部的郭尚书也不知道宓主事之事,倒是工部的吴侍郎站出来向圣人回禀,说此事他有印象,是宓主事拿着吏部的正式勘合过来。
圣人冷冷地问:“他去船厂,是谁定下的?”
工部的吴侍郎摸了把头上的冷汗,“回圣人,是吏部的给事中高远要求的。”
圣人不想见吏部的一个小小的给事中,令吏部配合都察院调查这虚职转实职的内幕。同时明文斥责吏部上下,在官员调派事务上的失职,责令吏部先自查,纠正既往虚职转实职的所有人,同时由都察院派官员监督吏部的自查。
吏部郝尚书灰头土脸,俩侍郎也是满脸土色,吏部上下的官员都大失颜面,没人不在心里暗恨高远。郝尚书回去吏部后,就让俩侍郎把经高远派遣的官员,另立成册,重点考核他们是否称职、以及在职期间有无贪渎。
查明事情原委,也不过是半天的功夫。然后,宓九就从圣人信任的“五九”之一,变成了一滩烂泥。而他在宫外所置办的外宅,也被莫九带人查抄了。
高远在都察院问话后,自知难逃一死,可被收监后,就是想死也不会由着他的。
都察院和大理寺、刑部合作,几日后就呈上对高远的调查奏章。
因吏部给事中这位置的紧要,高远没少收受各种谋起复的官员、还有外派选官的官员的贿赂。索贿受贿的事情,被宓九掌握后,宓九提出的事情,高远就只好应允了。
太子趁机向圣人提议,把官员密档这些事情,交由都察院监管,免得接手的内侍,得了官员把柄,要挟相应官员。
圣人对太子的提议不置可否,但是也没有派人接宓九留下的那一摊子事情。内侍对官员的暗中监管,就停顿了下来。
高远事件的暴露,使得那些走了高远门路谋职的官员,开始惊惶不安,人人自危。可再如何害怕,也只能在忐忑中等待都察院的上门询问、质询、讯问了。
对高远家宅的抄捡,发现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给事中,在不到十年的光景里,居然积攒了几十万的家财。
圣人看了都察院和大理寺、刑部联名的奏章,气得晚膳都吃不下去了。
太子劝他:“父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给事中的这个位置,有人事调派权利在手而不谋私利,怕只有孔圣人在世了。”
圣人长叹,“成贤,你说的朕都明白。朕没想到会有那么多的官员,为了谋起复、外派的职位,给他送银子行贿。你说,这样得来的官位,以后怎么会不想着早点把银子捞回来呢!朕是愁啊,有了这样行贿就能得到好差事做例子,其它官员也会有样学样的。动了跑官心思、用了歪门邪道的法子、得到心仪职位的官员越多,这吏治清明也就越远了啊。”
“父皇高瞻远瞩,鉴往知来。如今这事儿揭开后,相信都察院和吏部,在未来几年里,都会谨慎处理外派和起复官员的事情。不过儿臣想兵部也有给事中的,该给荣国公提个醒的。”
圣人深以为然。他就早想把兵部上下好好理理了,等扫了西北之后的吧。
“成贤,中秋前朕就得领军去西北了,朝廷的这些事情,这一年你也基本都能处理了。你好好看家,后方的粮草、军备,所有的这些事儿,朕都交给你了。”
“父皇,你放心,儿臣会按您的教导去做的。”太子愧疚地低头,不敢看圣人。“要是儿臣能够领军,父皇就不用御驾亲征了。”
圣人摇头,“你也莫急,这一次西北荡平以后,最多也就能安稳个十年八年的,以后就都要靠你的了。而今乳猪尚小,你还是先留京多生几个嫡子。你要把眼光放去十年后。”
“父皇,总之是儿臣不如您。您在儿臣现在这个年岁的时候,已经指挥若定地平藩肃乱了。”
圣人感慨万分,“父皇那时候也是没办法啊。你皇祖父去的早,老老小小的,只好自己硬撑着。成贤,那时候父皇每每惊惶不安的时候,看着你的笑脸,就镇定下来了,输不起啊。”
太子敬佩地仰望圣人,“父皇,儿臣以您为榜样。”
这一晚,太子在书房点燃了檀香,他在心里默默地向原身说:“你看到了吧,宓九被圣人亲自下令打成肉泥了。你是不是觉得心里的怨气,纾解了一点儿?”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