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何以无罪
朋友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交流。我曾经在一家企业工作过9年,因此,看见这么多工人兄弟姊妹与书为伍,感到非常亲切。
读书是个大概念,文学也是个大概念,我今天只能缩小包围圈,就我的散文集善良无罪的构思、写作、出版以及一些背景材料,向朋友们交待一下。在座的都是企业的文化精英,你们读书比我多、知识比我丰富,我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善良无罪是一部由散文、散文诗组成的文集,写作时间跨度达15年。与我的第一部散文集故乡的那些人和事不同,故乡的那些人和事反映的是我的乡村经历,是献给故乡和父老乡亲的一本书。善良无罪呢则是我的思考。里面凝聚着我的思想、体会和人生经验,是我世界观的缩影和雕塑。
我为什么要编这么一本书呢?在出版这部书之前,我曾经进行过比较、选择,并征求过朋友和家人的意见,是先出版我的诗歌集,还是先出版这部比较通俗的散文集呢?经过多次思想斗争,我还是出版了善良无罪。善良无罪是献给青少年读者的一本书,收入的文章是从我在报刊发表过的文章中精选出的。前两卷主要是散文诗,第三卷是关于婚姻、爱情的随笔,第四卷是生活散文。书出版前,滨州交运鲁北晚报先后刊登了善良无罪这篇散文。我纳闷,他们为什么相中这篇文章呢?交运报的编辑告诉我,最近单位发生了一些事情,需要用这篇文章警示一下。书出版后,鲁北晚报刊发了书讯和题为用善良抒写心灵的圣经的评论。在这里,我引用一段作者韩淑静的评论:“轻轻打开它,我仿佛走进了一所智慧的宝库。这是一座用心智与思考凝结而成的高山。仰望它,你会被它峭拔而奇幻的景致所吸引;攀登它,你会为它曲折而幽深的思想境界而赞叹。文集内容丰富而深邃,文字博约而优美,通篇的比喻巧妙而富丽,像一道向东奔流的春水,宏阔而顺畅。舒琦先生使用比喻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作品,不仅仅使用比喻句、比喻段,甚至通篇比喻,使文章呈现出汪洋恣肆的态势。这些比喻就像悬挂在窗前的风铃,在微风中摇曳着一串清脆的妙响;又像氤氲在茶几上的清茶,在雾气中升腾起一缕淡雅的幽香。”“走进舒琦先生的文集,犹如走进散发着氤氲香气的人生茶座,在高雅清幽的氛围中,寻找对待人生的态度;品味爱情的滋味;领略他对读书的感悟及收获;聆听他对真善美的热情歌颂。”在写这篇评论前,我并不认识韩淑静,是一位朋友给了她一本书,她读后决定写一篇评论,结果很快就写出了评论。
在出版前,我找到市文联主席、著名书法家高景林,请他题写书名。他说了一句话:“哎吆,善良和罪可是相差太远了。”他的意思是说,善良怎么会与罪搭界呢?
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在公路上看到一个被汽车撞倒的人,你会出手援救吗?你是把他送到医院,还是绕道而行,避免是非?我想大部分朋友的回答会是后者。不是我们不善良,而是在一个道德价值被扭曲的社会,善良有时候不但得不到报答,反而会惹上许多麻烦。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一辆汽车撞人后逃逸,后边的人见义勇为,把伤者送到医院,在医院里,好心人为伤者垫付医药费。伤者的家属来医院后,不但不感激好心人,反而揪住好心人的衣领,诬赖是好心人撞了人。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不是你撞的,你傻吗?你会把他送医院么?”这虽然是一种混账逻辑,但却被一部分人视为铁的定律。你能简单地说善良无罪吗?
在理论上,善良是无罪的,但在现实中,常常发生善良有罪的冤案。我们知道,有个歌唱家丛飞,把歌唱的大部分收入用于资助贫困者,自己却患了癌症,最后英年早逝。有些被资助的人不但不感激他,却长期纠缠他,要他资助自己的孩子上高中、上大学,无休无止。在他身上,善良带来的不是光环,而是灾祸,也就是罪。
最近在一个博客上,我看到一张照片,一张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在女人白皙的乳房上,有一个深深的用烟头烫出的疤痕。疤痕像一张合不上的嘴,在哭泣、在控诉、在呐喊。图片下面有一段文字:一位女人被她的丈夫用拖把把手指打得骨折,丈夫用烟灰缸把她的手掌砸得血流不止,缝合了14针,丈夫用烟头在她的乳房上烫出深深的伤疤。你不要以为这位丈夫凶神恶煞,满脸横肉,这是一位在外人面前十分老实、口碑很好的男人,是酒让他丧失了人性,膨胀了他的罪恶。这种假善良、真邪恶的人并不在少数。善良的人们应该站出来,谴责这种罪恶。
我还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个作饮食服务的男人,一年换一个媳妇,他的目标是生20个孩子,听说现在已经换了三四个媳妇,孩子也有好几个了。朋友们,这已经不是风流,这简直就是流氓!我并不反对离婚,如果你们夫妻关系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你已经陷入水深火热的泥潭,你应该离婚。但是,你如果把离婚当做儿戏,像玩魔术一样花样翻新,那你的责任感在哪里呢?
当今社会,为数不少的人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着善良。有时候在公共场合,你要是夸奖别人,尤其是年轻人善良,他会立即反驳:“你才善良呢!”即是他嘴上不说,心里也这样嘀咕。在一部份人的眼里,有一个公式——善良等于实在,实在等于傻,傻等于无能,无能等于贫穷。谁愿意傻呢?谁愿意贫穷呢?没有人愿意。于是,善良像弃婴,被人扔在大街上哭泣不止。正是善良的这种失语、忍让,默不作声,给了邪恶张扬的机会和横行的胆量!
我们今天要把这个等号删掉!善良、实在并不等于傻,更不等于懦弱、无能和贫穷。善良是金子,是珠宝,是与邪恶抗衡、作战的生力军。对一个人来说,善良是人生的基座;对一个民族来说,善良是崛起的旗帜。我们不能因为善良被误解而放弃对善良的保护与追随。
善良无罪这句话不是我的发明,而是我的一位南方文友通信中的一句话。在善良无罪这篇散文中,我写了好几个人物,其中一个是无棣县战友服务社经理郭香。我当初报道她的时候,她的善行刚刚开始,还不被社会认识。我以不同的标题、题材,先后五次在报刊上报道她的事迹。近年来,她的事业有了发展,慈善事业也做得越来越好。前几年,她资助了5名贫困学生完成初、高中学业。最近,她又拿出十万元,建立了个人救助基金,用于救助贫困学生。她今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道德模范。前几天,她在网络见到我,谈起我给她撰写的报告文学走过去,是一片蓝天。她说,虽然几年过去了,朋友们都说,你写得真好。我在里面用了一段郭香自己几年前说的话——问到郭香以后的打算,一脸笑容的她立即严肃起来:“我对金钱不很看重,我喜欢公益事业。我想建一座集吃住、娱乐、医疗于一体的老人公寓。”因为投资太大,这也许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但通过这个梦,我们仿佛看到深藏在郭香心灵深处的那一片海。”今天的郭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7年前的诺言。
我还在文章中写了一个网友之间相互帮助的真实故事。一位朋友孩子上大学、购买住房,经济比较拮据,一位未曾谋面的网友慷慨借给他1万元。这个故事写的是我自己。当我回家告诉妻子、女儿说,一位网友要借给我1万元,让我星期天去拿钱的时候,她们都不相信:“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啊?天上掉馅饼啊?”女儿还嘱咐我:“爸爸,你别被人家骗了啊!”当我第二天从一个县城拿回1万元的时候,妻子和女儿才相信这是事实,世界上还真有好人。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善良会吃亏,会得不偿失。我们农村有一句话,吃亏是福,老实人常在。我想起一个故事。讲的是两个媳妇孝顺公婆的事。一个很穷,但很孝顺。婆婆早逝,公公有腰腿疼病。家里点不起炉火,儿媳妇便每天晚上趁公公外出串门的机会,把大门关上,脱下衣服,用身体为公公的被窝取暖。另一个家里很富裕,但经常虐待公婆。村里常常以这两个媳妇为正面和反面教材教育子孙。有一天不孝顺媳妇发现了孝顺媳妇的秘密,便到处传播谣言,诬蔑孝顺媳妇与公公有奸情,并编造自己如何孝顺的谎言。村里少数不明真相的乡亲信以为真,开始疏远孝顺媳妇。孝顺媳妇很苦恼,去泰山为公公祈祷时顺便请求神灵洗清自己的冤屈。恰好不孝顺媳妇也去泰山,祈祷自己发财,并诅咒公婆早死,甩掉累赘。下山的路上,两个媳妇结伴同行。趁孝顺媳妇不注意,不孝顺媳妇猛地推了孝顺媳妇一把,想把孝顺媳妇摔死。没想到不孝顺媳妇失了手,自己摔断了腿。孝顺媳妇不计前嫌,把摔断腿的媳妇救回家,羞得不孝顺媳妇无地自容。当人们知道了真相,不禁对孝顺媳妇更加肃然起敬。这段故事告诉我们,行善也有被误解的时候,善无需辩解,她会用行为和足迹矫正人们疑惑、曲解的目光;善也有被人利用的时候,善良会用阳光般明辨是非的手撕去假善人的面具和画皮。
1986年,我采访过一位离休干部,在自己身体不好、家庭屡遭不幸的情况下,赡养了本村一位孤寡老太太。不大的村子顿时炸了锅,有的钦敬和赞颂,有的却说离休干部傻,有的猜测离休干部有所企图,甚至有的编造了老太太存有大量银元的神话。离休干部不为谣言和猜测所左右,依然把老太太当亲娘赡养着。以后谣言不攻自破,离休干部成了本村的典范和骄傲,乡亲们纷纷向离休干部投来钦佩的目光。
让我们与善良同行,一路走下去,播撒着我们的爱心,丈量着我们的真诚。欣赏着麦浪的耸动,收获着春天的承诺。同时传递着福音,给那些富有的人,更给那些伸着手掌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人生的秋天就在这种无私的给予中一天天饱满和成熟。
今天,我们需要对善良作新的界定。善良并不是穷大方,并不是舍了胸膛顾脊梁。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抑恶扬善表达了我的这个观点——
人不可太善,不可太恶。太善者,易死于疾病;太恶者,常亡于刑罚或遭遇行刺。
行善,不可强力而为。强行的善像石头,累计多了,会压垮自己。行善之人,首先要善待自己。自己强,则有行善资本;自己弱,行善则后劲不足。
从长远看,恶永远是善的手下败将。恶能骗人一时,不能骗人一世。恶像涂满光环的稻草,时间一久,便会腐烂;善像蒙了尘的珠宝,会被时间之手擦拭得无比光洁。
善良并不仅仅表现在重大场合和关键时刻,如勇斗歹徒、跳水救人、巨额捐款,善良更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孝敬父母、忠于国家、取信于人、在工作岗位上勤于职守,这都是善良的表现。千万不要忽略这些细微的情节,去哗众取宠。譬如有的人拒不赡养自己年迈的父母,却热衷于搞什么社会慈善,此乃沽名钓誉的伪善。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我决定出版善良无罪。下面我简要说说这部书。我在这部书中倡导了四种精神。
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理想观。朋友们可以看看人生应该有目标这篇文章。一位名人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往高处走,说往低处流。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必须对自己负责,不能昏昏噩噩,要设计好自己的人生。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作元帅,当大官,但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划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我们的人生。“没有目标的船是盲盲目的,它会在急流中失去航向;没有目标的鸟是可怜的,它将在风雨中疲软翅膀;没有目标的人是糊涂的,他必然两手空空终其一生。”“连幼小的飞虫也知晓今晚飞往哪里,一个人怎能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呢?”我是从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的。创作开始,我给你自己定了个短期目标,5年之内争取在省级报刊发表作品。有一次,我去门卫门取信,看到我的一封退稿信,不知谁在信封背面用铅笔写了一行小字:“不知天高地厚”我当时一愣,接着摇摇头笑了,心里只有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1984年7月,我80多行的抒情诗在辽宁当代诗歌月刊发表。
二是选择压力、接纳痛苦。享乐主义是靠不住的。不经过劳动就想收获不但可笑,也很可悲。为了说明道理,在不少文章中我用上帝布道的方式,阐述我的观点。接纳痛苦发表后,被许多读者收藏。我在本书的序言中举了两个例子。东北有一位60岁的癌症患者,用这篇文章鼓励自己接受现实、战胜疾病,我看后感到心灵十分温暖。在选择压力中我列举了滨城区第三中学英语教师杨鲁惠自学成才的故事。别让苦难的墙遮挡住幸福的花园,是一个富于诗意的标题,我用知青下乡的例子论述苦难给人带来的财富。圣经中有句话:苦难上门找你的时候,手里都是握着一块金子的。许多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反映我写的很洒脱,误以为我的人生一定很顺利。其实我的经历很坎坷。这在我的散文父亲的欠账簿中有所介绍:“我1977年5月进一家化肥企业做了亦工亦农工人。当时说法是一年后转正。但由于后来政治形势的变化,我一干就是十几年,仍然背着“临时”的重壳行走社会。当时,父亲是一个公社的二把手,每年都有安排正式职工的名额。但父亲每次都给了老干部。那时候,我醉心于文学创作,在全县有了一定的名气。父亲激励我用自己的奋斗,争取自己的地位。
“1984年,国家掀起了知识分子转户口的高潮。父亲也在范围之内。当时我已经23岁,超龄了。别人都劝父亲,改改户口年龄就行了,别那么认真,没有人会与你计较。但最终的结果,是父亲申报了全家,唯独剩下了我自己。
“1982年底,妻子全家落实政策,妻子在淄博安排了工作。我更要杀出一条血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创作、演讲、组织诗社。1986年3月,我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被县广播局招聘为编辑、记者。但那个时候很少有转干机会了。我只好继续做我的临时工,直到后来,先后转成合同制职工、国家干部。我转成国家干部的时候,父亲已经长眠地下7年多时间了。”转为干部的时候,我的编制在事业单位,无法进入公务员序列,现在还是个为人打工的“临时工”只能干活,不能提拔职务。有许多人为我打抱不平,我自己的心理却很平衡。我有时候也反思自己,如果我不搞文学创作,如今的命运会是怎样的?会不会更好一些?我不敢想象。我从来不怪罪自己与文字结缘,我也从来不诅咒命运的捉弄。如果没有文字的陪伴,我不会有今天心灵的收获。因此,我很少在文字里表现个人的苦恼和忧伤,我感谢生活给予的馈赠,包括痛苦的磨砺。
三是对生活负责,让灵魂与生活并驾齐驱。我不赞同那种把日子过得十分糟糕,却奢谈提升精神境界的人。一个男人就要为老婆孩子带来安宁与幸福。一个女人就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特别是我发现一些事业有成的人,却把自己的婚姻弄得十分狼狈。爱情与婚姻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连自己婚姻的饭都烧不好,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最近在论坛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位教师,性子很烈,喝酒以后,如果与人发生不愉快,立即用刀子给自己的胳膊放血,谁也拦不住。最后,喝酒后骑摩托出车祸失掉生命。我跟贴写了一句话:悲剧人生。作者回复说,有好几位朋友喝酒走了,对家庭是不负责任的啊。我深以为然。我用旋转大魔方、启开瓶盖的比喻,写出了我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婚姻需要磨合、需要让步、需要呵护。
四是见贤思齐,远离丑恶。在人生茶座中,我用了大量的篇幅,以正反对比的形式,鞭打丑恶,歌颂正义。在书香盈袖一卷,我选取了几篇读书体会,圣经庄子荒漠甘泉先知等。这些著作既有很深的哲学意味,又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对我的散文写作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书中收入了几篇讽刺性较强的文章,如反弹琵琶黑色词典动物的自白背影等。在动物的自白中,我这样写蚊子——掌声并不都是好东西。借蚊子的口,吐出了心中的块垒。失去监督的权力,得到的掌声并不是真实的,掌声也许是一种嘲讽。书出版后,我对这几篇文字突然有了顾虑,会不会让一些人很不舒服?后来一想管他呢!为百姓请命、为真理立言是一个写作者最起码的道德。我又怕什么呢!
善良无罪这部书,我自己总结一下,有三个特点,也可以说是整体的风格。
一是大量使用比喻,增强文章的鲜活度与可读性。在大部分篇章里,尤其是散文诗中,几乎通篇使用比喻。如忧愁:“忧愁是些锯末,再多也做不成家具;忧愁是寸草不生的碱地,开辟不出美丽的花园。忧愁正像我们手中提着的垃圾袋,本该扔到垃圾箱里去,可我们为何不肯松手,提着它走过一条又一条大街?”情感是善变的水:“友谊是座帐篷,聚满了各式各样的朋友,虽热闹但无法使人在寂寞中思考问题;婚姻是座屋顶,虽能躲避风雨的袭击,但却像一只金丝鸟笼,限制了你飞翔的愿望,束缚了你灵魂的翅膀;爱情像把艳红的雨伞,只有两颗心徜徉在雨中,浪漫而又温馨,自由而又不失静谧。”包括某些文章的标题,也是使用比喻,如婚姻大魔方启开婚姻的瓶盖等。使用比喻的妙处是可以使文章像大海一样活泼,耸动起惊人的波涛;可以发挥读者的想象力,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二是善用动词,让文字生动、洒脱。动词是文章中的筋脉,如同身体里的骨头,饭菜中的盐,湖水岸边的杨柳。如善与恶中,几乎每个句子中都有几个动词:“恶对善软硬兼施,武力征服宣告破产之后,恶怀揣珠宝叩开善的大门,提出与善合作,收买善在自己的管辖区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善推开窗子,秋夜的朗朗月光倾泻而入,善的脸庞布满了愤慨与鄙视,恶行贿不成,夺门而走。”动词与名字结合,能够增强文章的故事性,把空洞的场景装点成殷实的家园。
三是正反对比着写,强化文章的思想性。本书中,有十余篇文章采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如善与恶自信与自负谗言与忠告等。在成功与失败中,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将成功与失败的联系、区别、因果关系进行阐述:“成功不是天上的馅饼,不是有钱就住的驿站,更不是招手即来的出租车。成功与失败接壤,与失败相邻,你一不小心就会误入失败的领地。没有失败的落叶,就没有成功的树木,没有失败的夜色,就没有成功的白昼。失败是长征路上的铁索桥、六盘山、沼泽地,没有这些艰难险阻的磨砺和挑战,没有面对困境的运筹帷幄,就没有成功的大会师,就没有新中国在东方的崛起和屹立。”
通过编辑这部书,检阅自己的写作,我有三种体会:
一是向生活要素材。作为一个写作者,必须目光敏锐,善于观察,将发生在生活中的趣闻闲事及时记录下来,经过提炼转化为文字。有些故事,在普通人的眼里只是闲话,可能一听了之,但在一个文字工作者眼里,这些故事是宝贝,是孕育文章的胚芽。这部书中,许多情节都是我在酒桌上,或者在亲属、朋友的谈话中听来的。如生存与生活中,我使用了几个正反反面的例子,如“某单位有个人和四种人特别亲近,一是领导,二是会计,三是食堂的师傅,四是司机。我听后笑了,这是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人。这种人不靠良心思考问题,有奶就是娘。”这段故事是真实的,是我在聊天中听一位亲属说的。“有一个药店的老板,以前推销药品的所谓朋友盈门,当他出了一次严重车祸,许多业务客户以为不再有利用价值,纷纷远而避之。只有一个客户去看望了他,并送去3000元钱。没想到,这位车祸后继续掌权,不再要任何人的药品,把所有的生意都给了危难时没忘记他的这位客户。”写的是我小弟弟,是在一次酒场上听来的,我熟记于心,后来用在文章中。还有几篇文章,我采用了我写新闻报道时用过的素材,经过加工,变成散文语言。如我记述了郭香、韩新华、杨鲁惠等人的事迹,强化了文章的现实感,这要比引用人人皆知的报刊上曾经宣传过的素材,效果要好得多。
二是向书本要知识。要想创作出好文章,仅仅靠自己的灵气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有了生活的媒介,也不能把文章写得出彩。你必须读书,不断地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特别是名著。我们的大脑是个容器,书本里的知识是鲜活的液体。你必须把这些液体不断地充实到容器中,你才能内心充实、功底扎实。如果没有对圣经庄子纪伯伦散文诗选的反复阅读,就不会有善良无罪这部书的诞生。中国有句俗话,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句话用在读书中最为恰当。好多人看书,只是看故事情节,而一个写作者看书,看的不仅仅是故事,他会看到文章里面的思想、结构、语言、技巧。读书是吃草,写作是产奶。这是一件承上启下的事情,一道瓜熟蒂落的工艺流程。
三是向灵魂要高度。文字的思想来自于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灵魂是一个混合体,是一座炼丹炉。我们所学的知识、经历过的事件、人生的经验教训,最后都要经过灵魂的过滤、筛选、提炼,变成我们生命中的珠宝。一篇文章、一部书,外表体现的是语言,是故事,是结构,但看不见的,隐藏在文字血液里面的却是我们的灵魂。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曾经写过一章散文诗,不妨引用一下——
“我经常问自己,如果把自己比喻成一棵树,哪是我的根呢?
“按说,我的双脚是我的根。它们与泥土的距离最近。但它们并不深入泥土,也不知道地下泉水的温度。它们只是与大地貌似亲近,而且穿着厚厚的鞋子。它们有什么资格做我的根呢?
“那我的手臂是我的根吗?我长长的手臂经常在阳光里舞动,在雨水里浸泡。但它们并不发芽,它们热衷于为生计忙碌。数钱。摆弄不痛不痒的文件。端着消磨时间的茶水。
“根,应该是向下的东西,一天天向地下深入。不与树叶争夺阳光,不与树杆计较名份。在沉默里托举着整棵树上升。
“灵魂!我一下子想起来了。我的灵魂是我的根。一直以来,它不停地告诫我——伙计,向下!向下!向下!”
高尚的灵魂来自民间,来自基层,来自善良的群体。
请允许我用我的散文中的一段话结尾:“让善成为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于无人发现处行善,于得不到回报处行善,于日常的细微处行善,于别人误解处行善。
“善要团结一切与善有缘的力量,扩大真理的地盘,扩充美好的势力,做到联网、联姻、联手,那样,善便会广大,便会繁衍,便会净化环境,便会优化社会,便会在与恶的生死较量中胜券在握。”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不好意思,占用大家这么长时间。谢谢朋友们。朋友们如果对这部书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我愿意回答。
2009年11月19——20日 展开全部内容
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交流。我曾经在一家企业工作过9年,因此,看见这么多工人兄弟姊妹与书为伍,感到非常亲切。
读书是个大概念,文学也是个大概念,我今天只能缩小包围圈,就我的散文集善良无罪的构思、写作、出版以及一些背景材料,向朋友们交待一下。在座的都是企业的文化精英,你们读书比我多、知识比我丰富,我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善良无罪是一部由散文、散文诗组成的文集,写作时间跨度达15年。与我的第一部散文集故乡的那些人和事不同,故乡的那些人和事反映的是我的乡村经历,是献给故乡和父老乡亲的一本书。善良无罪呢则是我的思考。里面凝聚着我的思想、体会和人生经验,是我世界观的缩影和雕塑。
我为什么要编这么一本书呢?在出版这部书之前,我曾经进行过比较、选择,并征求过朋友和家人的意见,是先出版我的诗歌集,还是先出版这部比较通俗的散文集呢?经过多次思想斗争,我还是出版了善良无罪。善良无罪是献给青少年读者的一本书,收入的文章是从我在报刊发表过的文章中精选出的。前两卷主要是散文诗,第三卷是关于婚姻、爱情的随笔,第四卷是生活散文。书出版前,滨州交运鲁北晚报先后刊登了善良无罪这篇散文。我纳闷,他们为什么相中这篇文章呢?交运报的编辑告诉我,最近单位发生了一些事情,需要用这篇文章警示一下。书出版后,鲁北晚报刊发了书讯和题为用善良抒写心灵的圣经的评论。在这里,我引用一段作者韩淑静的评论:“轻轻打开它,我仿佛走进了一所智慧的宝库。这是一座用心智与思考凝结而成的高山。仰望它,你会被它峭拔而奇幻的景致所吸引;攀登它,你会为它曲折而幽深的思想境界而赞叹。文集内容丰富而深邃,文字博约而优美,通篇的比喻巧妙而富丽,像一道向东奔流的春水,宏阔而顺畅。舒琦先生使用比喻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作品,不仅仅使用比喻句、比喻段,甚至通篇比喻,使文章呈现出汪洋恣肆的态势。这些比喻就像悬挂在窗前的风铃,在微风中摇曳着一串清脆的妙响;又像氤氲在茶几上的清茶,在雾气中升腾起一缕淡雅的幽香。”“走进舒琦先生的文集,犹如走进散发着氤氲香气的人生茶座,在高雅清幽的氛围中,寻找对待人生的态度;品味爱情的滋味;领略他对读书的感悟及收获;聆听他对真善美的热情歌颂。”在写这篇评论前,我并不认识韩淑静,是一位朋友给了她一本书,她读后决定写一篇评论,结果很快就写出了评论。
在出版前,我找到市文联主席、著名书法家高景林,请他题写书名。他说了一句话:“哎吆,善良和罪可是相差太远了。”他的意思是说,善良怎么会与罪搭界呢?
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在公路上看到一个被汽车撞倒的人,你会出手援救吗?你是把他送到医院,还是绕道而行,避免是非?我想大部分朋友的回答会是后者。不是我们不善良,而是在一个道德价值被扭曲的社会,善良有时候不但得不到报答,反而会惹上许多麻烦。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一辆汽车撞人后逃逸,后边的人见义勇为,把伤者送到医院,在医院里,好心人为伤者垫付医药费。伤者的家属来医院后,不但不感激好心人,反而揪住好心人的衣领,诬赖是好心人撞了人。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不是你撞的,你傻吗?你会把他送医院么?”这虽然是一种混账逻辑,但却被一部分人视为铁的定律。你能简单地说善良无罪吗?
在理论上,善良是无罪的,但在现实中,常常发生善良有罪的冤案。我们知道,有个歌唱家丛飞,把歌唱的大部分收入用于资助贫困者,自己却患了癌症,最后英年早逝。有些被资助的人不但不感激他,却长期纠缠他,要他资助自己的孩子上高中、上大学,无休无止。在他身上,善良带来的不是光环,而是灾祸,也就是罪。
最近在一个博客上,我看到一张照片,一张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在女人白皙的乳房上,有一个深深的用烟头烫出的疤痕。疤痕像一张合不上的嘴,在哭泣、在控诉、在呐喊。图片下面有一段文字:一位女人被她的丈夫用拖把把手指打得骨折,丈夫用烟灰缸把她的手掌砸得血流不止,缝合了14针,丈夫用烟头在她的乳房上烫出深深的伤疤。你不要以为这位丈夫凶神恶煞,满脸横肉,这是一位在外人面前十分老实、口碑很好的男人,是酒让他丧失了人性,膨胀了他的罪恶。这种假善良、真邪恶的人并不在少数。善良的人们应该站出来,谴责这种罪恶。
我还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个作饮食服务的男人,一年换一个媳妇,他的目标是生20个孩子,听说现在已经换了三四个媳妇,孩子也有好几个了。朋友们,这已经不是风流,这简直就是流氓!我并不反对离婚,如果你们夫妻关系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你已经陷入水深火热的泥潭,你应该离婚。但是,你如果把离婚当做儿戏,像玩魔术一样花样翻新,那你的责任感在哪里呢?
当今社会,为数不少的人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着善良。有时候在公共场合,你要是夸奖别人,尤其是年轻人善良,他会立即反驳:“你才善良呢!”即是他嘴上不说,心里也这样嘀咕。在一部份人的眼里,有一个公式——善良等于实在,实在等于傻,傻等于无能,无能等于贫穷。谁愿意傻呢?谁愿意贫穷呢?没有人愿意。于是,善良像弃婴,被人扔在大街上哭泣不止。正是善良的这种失语、忍让,默不作声,给了邪恶张扬的机会和横行的胆量!
我们今天要把这个等号删掉!善良、实在并不等于傻,更不等于懦弱、无能和贫穷。善良是金子,是珠宝,是与邪恶抗衡、作战的生力军。对一个人来说,善良是人生的基座;对一个民族来说,善良是崛起的旗帜。我们不能因为善良被误解而放弃对善良的保护与追随。
善良无罪这句话不是我的发明,而是我的一位南方文友通信中的一句话。在善良无罪这篇散文中,我写了好几个人物,其中一个是无棣县战友服务社经理郭香。我当初报道她的时候,她的善行刚刚开始,还不被社会认识。我以不同的标题、题材,先后五次在报刊上报道她的事迹。近年来,她的事业有了发展,慈善事业也做得越来越好。前几年,她资助了5名贫困学生完成初、高中学业。最近,她又拿出十万元,建立了个人救助基金,用于救助贫困学生。她今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道德模范。前几天,她在网络见到我,谈起我给她撰写的报告文学走过去,是一片蓝天。她说,虽然几年过去了,朋友们都说,你写得真好。我在里面用了一段郭香自己几年前说的话——问到郭香以后的打算,一脸笑容的她立即严肃起来:“我对金钱不很看重,我喜欢公益事业。我想建一座集吃住、娱乐、医疗于一体的老人公寓。”因为投资太大,这也许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但通过这个梦,我们仿佛看到深藏在郭香心灵深处的那一片海。”今天的郭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7年前的诺言。
我还在文章中写了一个网友之间相互帮助的真实故事。一位朋友孩子上大学、购买住房,经济比较拮据,一位未曾谋面的网友慷慨借给他1万元。这个故事写的是我自己。当我回家告诉妻子、女儿说,一位网友要借给我1万元,让我星期天去拿钱的时候,她们都不相信:“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啊?天上掉馅饼啊?”女儿还嘱咐我:“爸爸,你别被人家骗了啊!”当我第二天从一个县城拿回1万元的时候,妻子和女儿才相信这是事实,世界上还真有好人。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善良会吃亏,会得不偿失。我们农村有一句话,吃亏是福,老实人常在。我想起一个故事。讲的是两个媳妇孝顺公婆的事。一个很穷,但很孝顺。婆婆早逝,公公有腰腿疼病。家里点不起炉火,儿媳妇便每天晚上趁公公外出串门的机会,把大门关上,脱下衣服,用身体为公公的被窝取暖。另一个家里很富裕,但经常虐待公婆。村里常常以这两个媳妇为正面和反面教材教育子孙。有一天不孝顺媳妇发现了孝顺媳妇的秘密,便到处传播谣言,诬蔑孝顺媳妇与公公有奸情,并编造自己如何孝顺的谎言。村里少数不明真相的乡亲信以为真,开始疏远孝顺媳妇。孝顺媳妇很苦恼,去泰山为公公祈祷时顺便请求神灵洗清自己的冤屈。恰好不孝顺媳妇也去泰山,祈祷自己发财,并诅咒公婆早死,甩掉累赘。下山的路上,两个媳妇结伴同行。趁孝顺媳妇不注意,不孝顺媳妇猛地推了孝顺媳妇一把,想把孝顺媳妇摔死。没想到不孝顺媳妇失了手,自己摔断了腿。孝顺媳妇不计前嫌,把摔断腿的媳妇救回家,羞得不孝顺媳妇无地自容。当人们知道了真相,不禁对孝顺媳妇更加肃然起敬。这段故事告诉我们,行善也有被误解的时候,善无需辩解,她会用行为和足迹矫正人们疑惑、曲解的目光;善也有被人利用的时候,善良会用阳光般明辨是非的手撕去假善人的面具和画皮。
1986年,我采访过一位离休干部,在自己身体不好、家庭屡遭不幸的情况下,赡养了本村一位孤寡老太太。不大的村子顿时炸了锅,有的钦敬和赞颂,有的却说离休干部傻,有的猜测离休干部有所企图,甚至有的编造了老太太存有大量银元的神话。离休干部不为谣言和猜测所左右,依然把老太太当亲娘赡养着。以后谣言不攻自破,离休干部成了本村的典范和骄傲,乡亲们纷纷向离休干部投来钦佩的目光。
让我们与善良同行,一路走下去,播撒着我们的爱心,丈量着我们的真诚。欣赏着麦浪的耸动,收获着春天的承诺。同时传递着福音,给那些富有的人,更给那些伸着手掌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人生的秋天就在这种无私的给予中一天天饱满和成熟。
今天,我们需要对善良作新的界定。善良并不是穷大方,并不是舍了胸膛顾脊梁。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抑恶扬善表达了我的这个观点——
人不可太善,不可太恶。太善者,易死于疾病;太恶者,常亡于刑罚或遭遇行刺。
行善,不可强力而为。强行的善像石头,累计多了,会压垮自己。行善之人,首先要善待自己。自己强,则有行善资本;自己弱,行善则后劲不足。
从长远看,恶永远是善的手下败将。恶能骗人一时,不能骗人一世。恶像涂满光环的稻草,时间一久,便会腐烂;善像蒙了尘的珠宝,会被时间之手擦拭得无比光洁。
善良并不仅仅表现在重大场合和关键时刻,如勇斗歹徒、跳水救人、巨额捐款,善良更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孝敬父母、忠于国家、取信于人、在工作岗位上勤于职守,这都是善良的表现。千万不要忽略这些细微的情节,去哗众取宠。譬如有的人拒不赡养自己年迈的父母,却热衷于搞什么社会慈善,此乃沽名钓誉的伪善。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我决定出版善良无罪。下面我简要说说这部书。我在这部书中倡导了四种精神。
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理想观。朋友们可以看看人生应该有目标这篇文章。一位名人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往高处走,说往低处流。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必须对自己负责,不能昏昏噩噩,要设计好自己的人生。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作元帅,当大官,但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划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我们的人生。“没有目标的船是盲盲目的,它会在急流中失去航向;没有目标的鸟是可怜的,它将在风雨中疲软翅膀;没有目标的人是糊涂的,他必然两手空空终其一生。”“连幼小的飞虫也知晓今晚飞往哪里,一个人怎能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呢?”我是从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的。创作开始,我给你自己定了个短期目标,5年之内争取在省级报刊发表作品。有一次,我去门卫门取信,看到我的一封退稿信,不知谁在信封背面用铅笔写了一行小字:“不知天高地厚”我当时一愣,接着摇摇头笑了,心里只有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1984年7月,我80多行的抒情诗在辽宁当代诗歌月刊发表。
二是选择压力、接纳痛苦。享乐主义是靠不住的。不经过劳动就想收获不但可笑,也很可悲。为了说明道理,在不少文章中我用上帝布道的方式,阐述我的观点。接纳痛苦发表后,被许多读者收藏。我在本书的序言中举了两个例子。东北有一位60岁的癌症患者,用这篇文章鼓励自己接受现实、战胜疾病,我看后感到心灵十分温暖。在选择压力中我列举了滨城区第三中学英语教师杨鲁惠自学成才的故事。别让苦难的墙遮挡住幸福的花园,是一个富于诗意的标题,我用知青下乡的例子论述苦难给人带来的财富。圣经中有句话:苦难上门找你的时候,手里都是握着一块金子的。许多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反映我写的很洒脱,误以为我的人生一定很顺利。其实我的经历很坎坷。这在我的散文父亲的欠账簿中有所介绍:“我1977年5月进一家化肥企业做了亦工亦农工人。当时说法是一年后转正。但由于后来政治形势的变化,我一干就是十几年,仍然背着“临时”的重壳行走社会。当时,父亲是一个公社的二把手,每年都有安排正式职工的名额。但父亲每次都给了老干部。那时候,我醉心于文学创作,在全县有了一定的名气。父亲激励我用自己的奋斗,争取自己的地位。
“1984年,国家掀起了知识分子转户口的高潮。父亲也在范围之内。当时我已经23岁,超龄了。别人都劝父亲,改改户口年龄就行了,别那么认真,没有人会与你计较。但最终的结果,是父亲申报了全家,唯独剩下了我自己。
“1982年底,妻子全家落实政策,妻子在淄博安排了工作。我更要杀出一条血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创作、演讲、组织诗社。1986年3月,我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被县广播局招聘为编辑、记者。但那个时候很少有转干机会了。我只好继续做我的临时工,直到后来,先后转成合同制职工、国家干部。我转成国家干部的时候,父亲已经长眠地下7年多时间了。”转为干部的时候,我的编制在事业单位,无法进入公务员序列,现在还是个为人打工的“临时工”只能干活,不能提拔职务。有许多人为我打抱不平,我自己的心理却很平衡。我有时候也反思自己,如果我不搞文学创作,如今的命运会是怎样的?会不会更好一些?我不敢想象。我从来不怪罪自己与文字结缘,我也从来不诅咒命运的捉弄。如果没有文字的陪伴,我不会有今天心灵的收获。因此,我很少在文字里表现个人的苦恼和忧伤,我感谢生活给予的馈赠,包括痛苦的磨砺。
三是对生活负责,让灵魂与生活并驾齐驱。我不赞同那种把日子过得十分糟糕,却奢谈提升精神境界的人。一个男人就要为老婆孩子带来安宁与幸福。一个女人就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特别是我发现一些事业有成的人,却把自己的婚姻弄得十分狼狈。爱情与婚姻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连自己婚姻的饭都烧不好,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最近在论坛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位教师,性子很烈,喝酒以后,如果与人发生不愉快,立即用刀子给自己的胳膊放血,谁也拦不住。最后,喝酒后骑摩托出车祸失掉生命。我跟贴写了一句话:悲剧人生。作者回复说,有好几位朋友喝酒走了,对家庭是不负责任的啊。我深以为然。我用旋转大魔方、启开瓶盖的比喻,写出了我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婚姻需要磨合、需要让步、需要呵护。
四是见贤思齐,远离丑恶。在人生茶座中,我用了大量的篇幅,以正反对比的形式,鞭打丑恶,歌颂正义。在书香盈袖一卷,我选取了几篇读书体会,圣经庄子荒漠甘泉先知等。这些著作既有很深的哲学意味,又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对我的散文写作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书中收入了几篇讽刺性较强的文章,如反弹琵琶黑色词典动物的自白背影等。在动物的自白中,我这样写蚊子——掌声并不都是好东西。借蚊子的口,吐出了心中的块垒。失去监督的权力,得到的掌声并不是真实的,掌声也许是一种嘲讽。书出版后,我对这几篇文字突然有了顾虑,会不会让一些人很不舒服?后来一想管他呢!为百姓请命、为真理立言是一个写作者最起码的道德。我又怕什么呢!
善良无罪这部书,我自己总结一下,有三个特点,也可以说是整体的风格。
一是大量使用比喻,增强文章的鲜活度与可读性。在大部分篇章里,尤其是散文诗中,几乎通篇使用比喻。如忧愁:“忧愁是些锯末,再多也做不成家具;忧愁是寸草不生的碱地,开辟不出美丽的花园。忧愁正像我们手中提着的垃圾袋,本该扔到垃圾箱里去,可我们为何不肯松手,提着它走过一条又一条大街?”情感是善变的水:“友谊是座帐篷,聚满了各式各样的朋友,虽热闹但无法使人在寂寞中思考问题;婚姻是座屋顶,虽能躲避风雨的袭击,但却像一只金丝鸟笼,限制了你飞翔的愿望,束缚了你灵魂的翅膀;爱情像把艳红的雨伞,只有两颗心徜徉在雨中,浪漫而又温馨,自由而又不失静谧。”包括某些文章的标题,也是使用比喻,如婚姻大魔方启开婚姻的瓶盖等。使用比喻的妙处是可以使文章像大海一样活泼,耸动起惊人的波涛;可以发挥读者的想象力,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二是善用动词,让文字生动、洒脱。动词是文章中的筋脉,如同身体里的骨头,饭菜中的盐,湖水岸边的杨柳。如善与恶中,几乎每个句子中都有几个动词:“恶对善软硬兼施,武力征服宣告破产之后,恶怀揣珠宝叩开善的大门,提出与善合作,收买善在自己的管辖区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善推开窗子,秋夜的朗朗月光倾泻而入,善的脸庞布满了愤慨与鄙视,恶行贿不成,夺门而走。”动词与名字结合,能够增强文章的故事性,把空洞的场景装点成殷实的家园。
三是正反对比着写,强化文章的思想性。本书中,有十余篇文章采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如善与恶自信与自负谗言与忠告等。在成功与失败中,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将成功与失败的联系、区别、因果关系进行阐述:“成功不是天上的馅饼,不是有钱就住的驿站,更不是招手即来的出租车。成功与失败接壤,与失败相邻,你一不小心就会误入失败的领地。没有失败的落叶,就没有成功的树木,没有失败的夜色,就没有成功的白昼。失败是长征路上的铁索桥、六盘山、沼泽地,没有这些艰难险阻的磨砺和挑战,没有面对困境的运筹帷幄,就没有成功的大会师,就没有新中国在东方的崛起和屹立。”
通过编辑这部书,检阅自己的写作,我有三种体会:
一是向生活要素材。作为一个写作者,必须目光敏锐,善于观察,将发生在生活中的趣闻闲事及时记录下来,经过提炼转化为文字。有些故事,在普通人的眼里只是闲话,可能一听了之,但在一个文字工作者眼里,这些故事是宝贝,是孕育文章的胚芽。这部书中,许多情节都是我在酒桌上,或者在亲属、朋友的谈话中听来的。如生存与生活中,我使用了几个正反反面的例子,如“某单位有个人和四种人特别亲近,一是领导,二是会计,三是食堂的师傅,四是司机。我听后笑了,这是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人。这种人不靠良心思考问题,有奶就是娘。”这段故事是真实的,是我在聊天中听一位亲属说的。“有一个药店的老板,以前推销药品的所谓朋友盈门,当他出了一次严重车祸,许多业务客户以为不再有利用价值,纷纷远而避之。只有一个客户去看望了他,并送去3000元钱。没想到,这位车祸后继续掌权,不再要任何人的药品,把所有的生意都给了危难时没忘记他的这位客户。”写的是我小弟弟,是在一次酒场上听来的,我熟记于心,后来用在文章中。还有几篇文章,我采用了我写新闻报道时用过的素材,经过加工,变成散文语言。如我记述了郭香、韩新华、杨鲁惠等人的事迹,强化了文章的现实感,这要比引用人人皆知的报刊上曾经宣传过的素材,效果要好得多。
二是向书本要知识。要想创作出好文章,仅仅靠自己的灵气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有了生活的媒介,也不能把文章写得出彩。你必须读书,不断地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特别是名著。我们的大脑是个容器,书本里的知识是鲜活的液体。你必须把这些液体不断地充实到容器中,你才能内心充实、功底扎实。如果没有对圣经庄子纪伯伦散文诗选的反复阅读,就不会有善良无罪这部书的诞生。中国有句俗话,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句话用在读书中最为恰当。好多人看书,只是看故事情节,而一个写作者看书,看的不仅仅是故事,他会看到文章里面的思想、结构、语言、技巧。读书是吃草,写作是产奶。这是一件承上启下的事情,一道瓜熟蒂落的工艺流程。
三是向灵魂要高度。文字的思想来自于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灵魂是一个混合体,是一座炼丹炉。我们所学的知识、经历过的事件、人生的经验教训,最后都要经过灵魂的过滤、筛选、提炼,变成我们生命中的珠宝。一篇文章、一部书,外表体现的是语言,是故事,是结构,但看不见的,隐藏在文字血液里面的却是我们的灵魂。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曾经写过一章散文诗,不妨引用一下——
“我经常问自己,如果把自己比喻成一棵树,哪是我的根呢?
“按说,我的双脚是我的根。它们与泥土的距离最近。但它们并不深入泥土,也不知道地下泉水的温度。它们只是与大地貌似亲近,而且穿着厚厚的鞋子。它们有什么资格做我的根呢?
“那我的手臂是我的根吗?我长长的手臂经常在阳光里舞动,在雨水里浸泡。但它们并不发芽,它们热衷于为生计忙碌。数钱。摆弄不痛不痒的文件。端着消磨时间的茶水。
“根,应该是向下的东西,一天天向地下深入。不与树叶争夺阳光,不与树杆计较名份。在沉默里托举着整棵树上升。
“灵魂!我一下子想起来了。我的灵魂是我的根。一直以来,它不停地告诫我——伙计,向下!向下!向下!”
高尚的灵魂来自民间,来自基层,来自善良的群体。
请允许我用我的散文中的一段话结尾:“让善成为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于无人发现处行善,于得不到回报处行善,于日常的细微处行善,于别人误解处行善。
“善要团结一切与善有缘的力量,扩大真理的地盘,扩充美好的势力,做到联网、联姻、联手,那样,善便会广大,便会繁衍,便会净化环境,便会优化社会,便会在与恶的生死较量中胜券在握。”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不好意思,占用大家这么长时间。谢谢朋友们。朋友们如果对这部书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我愿意回答。
2009年11月19——20日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