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未来的肃宗皇帝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个时代的李家人特别爱改名字,尤其是李隆基的几个儿子。
李隆基的长子原名李嗣直,后来改名叫李潭,接着又改名叫李琮。
次子亦是皇太子也是一样,最早叫李嗣谦,后来改叫李鸿,最后又改李瑛。
改来改去的,三子忠王就更好玩了,改名字就跟吃饭一样,先叫李嗣升,后改李浚、李玙、李绍等,他最后的名字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应该熟悉叫李亨,唐肃宗李亨。
史书上大多记录最后的名字,故而一提李嗣升,裴旻一时间半刻未将他与未来的大唐皇帝联系起来。
直到念及李隆基三子,裴旻才反应过来。
对于这个未来的大唐皇帝,裴旻的个人感觉特别的不好。
李隆基是有毛病,毛病还不小,但是李隆基至少有辉煌过的时候,而李亨给裴旻的感觉就是阴沉多疑,充满了负面的情绪。
也许是因为李隆基压迫的太狠,或者历史上李林甫对他打压的过于厉害。
李亨就如一条湿冷的毒蛇,只有在关键的时候露出自己的獠牙。
历史上他第一次露獠牙的时候,就是名动天下的马嵬坡兵变。
因影视野史的各种美化,世人一部分以为马嵬坡兵变是为了对付杨国忠,杨玉环,造反逼宫是为了大义。
其实李亨真正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杨国忠、杨玉环,他的手段要比当年的李世民更要狠辣。
李世民只是杀兄杀弟,对于自己的父亲还是留手的,而李亨却是要李隆基死。
只是整个计划出了意外,李亨拉拢的陈玄礼在最后关头,狠不下心来对付李隆基。
李隆基就算是最后身败名裂,他对于自己信任的将军还是极好的。
在最关键的时候,陈玄礼突然反悔,向李隆基效忠。
李亨功亏一篑,这也是李亨不敢入蜀的原因。
他这里刚刚动了杀父的念头,哪里还敢跟李隆基一起入蜀。
逼不得已下,李亨另谋发展,在未得李隆基允许的情况下,擅自于灵武登基。
说句不好听的,李亨这个皇帝位子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好在李隆基那个时候也是心灰意冷,默许了下来。
说真的,要是李隆基不认可李亨,李亨坐不稳他的位子。
当然这只是内部夺嫡,并非是裴旻反感他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李亨实在太过多疑,以当时的局面,李亨根本不用想回纥借兵,是他放着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这样的大将不敢用,而用宰相房琯。
结果唐军给杀的全军覆没,不得不向回纥借兵,并且承诺“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原本随着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的崛起,短期内能够平定的内乱,因为李亨的多疑猜忌,将军权交给太监,导致了多次大败不止,还遗留下了后宫干政,宦官专权两大弊端。
李亨继位与危难之中,依照正常的剧本应该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可偏偏李亨反其道而行之,让平叛的道路更加的险峻。
安史之乱之所以能够平定,并非是因为李亨这个皇帝调度有方。
纯粹是郭子仪、李光弼这两个罕见 见的盖世名将太过厉害。
跟李亨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反而因为李亨的存在,他们束着手脚跟安禄山、史思明对战。
其实拥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大将,换做任何一个有抱负的皇帝,都能开创一番大业。
偏偏遇上了李亨,他纵容后宫干政,宦官专权,直接将唐王朝拉下内乱的泥潭。
李光弼这样的名将,郁郁而终,郭子仪倒是功成名就,可是他的功他的名,真说起来就是笑话。
郭子仪这样的将军,居然只有守土之功。
他能打的吐蕃抱头鼠窜,却无法收复失地……
若说后期的李隆基因为荒唐,将盛唐推向了泥潭。
那么李亨这个皇帝就是无情的在后面推了一把,让唐朝再无回天之力。
故而裴旻对于李亨是没有半点的好感。
看着有些莫名其妙的王忠嗣,裴旻忽然想到历史上王忠嗣正是因为李亨才英年早逝的。
王忠嗣历史上的辉煌自不用说。
后来李隆基为了贪功,命令王忠嗣攻打石堡城,而王忠嗣那个时候已经对青海布控,石堡城取不取意义不大,不愿意以数万人的生命去换取一个官职,拒绝了李隆基,反对动兵。
李隆基为此大怒,但是他并没有过多的责怪,是李林甫在这个时候,诬陷王忠嗣,说王忠嗣曾经说过“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我愿意尊奉太子。”
李隆基忌心一起,王忠嗣几乎被陷害致死。
忠王就是历史上的李亨,现在的李嗣升。
“你说说,你是怎么与忠王认识的?”
面对裴旻严肃的相问,王忠嗣不敢隐瞒,说道:“弟去祭拜父亲,发现父亲的坟上干干净净,多有人打扫。说来惭愧,自举家来河西后,鲜有机会为父亲祭拜。问了路过的樵夫,樵夫说忠王常来坟上祭祀。弟感其恩德,亲自上门道谢。忠王称赞家父忠义,感激他为朝廷的贡献,故而时常祭祀。”
裴旻笑道:“所以你就对他感恩戴德?”
王忠嗣低着头,不说话。
裴旻叹道:“易地而处,如果有人如此对我父亲,我的感觉怕是与你一样。可是你想过没有,樵夫,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
王忠嗣不假思索的道:“自然是砍……”
他说不下去了,脸上颇为震撼。
裴旻低声道:“你父亲下葬的时候,我也在场。我与你当年也时常去祭拜,那山也爬了多次了,山上无柴可砍。”
古人以木材生火,但是木材是有讲究的。
樵夫砍的都是那些容易生长,而且易燃的木材。
王海宾埋葬的地方多是湿木,难砍不说,还卖不出去价钱。
即便是没有经验的樵夫,也不会选择在哪里砍木材。
“再想想,一个樵夫,又如何认识忠王这样的大人物?只能说忠王好手段,为了结识你,拉拢你,利用了你的孝心。”
王忠嗣苦着脸道:“还是旻哥说得对,宫廷之事,太复杂了。还是打仗更为直接,不用动脑!”
裴旻闻言大笑:“你这让吐蕃的达扎路恭情何以堪?”
王忠嗣跟着笑了起来,认真的说道:“旻哥放心,有了这次教训,弟不会再于忠王深入往来了。” 展开全部内容
李隆基的长子原名李嗣直,后来改名叫李潭,接着又改名叫李琮。
次子亦是皇太子也是一样,最早叫李嗣谦,后来改叫李鸿,最后又改李瑛。
改来改去的,三子忠王就更好玩了,改名字就跟吃饭一样,先叫李嗣升,后改李浚、李玙、李绍等,他最后的名字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应该熟悉叫李亨,唐肃宗李亨。
史书上大多记录最后的名字,故而一提李嗣升,裴旻一时间半刻未将他与未来的大唐皇帝联系起来。
直到念及李隆基三子,裴旻才反应过来。
对于这个未来的大唐皇帝,裴旻的个人感觉特别的不好。
李隆基是有毛病,毛病还不小,但是李隆基至少有辉煌过的时候,而李亨给裴旻的感觉就是阴沉多疑,充满了负面的情绪。
也许是因为李隆基压迫的太狠,或者历史上李林甫对他打压的过于厉害。
李亨就如一条湿冷的毒蛇,只有在关键的时候露出自己的獠牙。
历史上他第一次露獠牙的时候,就是名动天下的马嵬坡兵变。
因影视野史的各种美化,世人一部分以为马嵬坡兵变是为了对付杨国忠,杨玉环,造反逼宫是为了大义。
其实李亨真正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杨国忠、杨玉环,他的手段要比当年的李世民更要狠辣。
李世民只是杀兄杀弟,对于自己的父亲还是留手的,而李亨却是要李隆基死。
只是整个计划出了意外,李亨拉拢的陈玄礼在最后关头,狠不下心来对付李隆基。
李隆基就算是最后身败名裂,他对于自己信任的将军还是极好的。
在最关键的时候,陈玄礼突然反悔,向李隆基效忠。
李亨功亏一篑,这也是李亨不敢入蜀的原因。
他这里刚刚动了杀父的念头,哪里还敢跟李隆基一起入蜀。
逼不得已下,李亨另谋发展,在未得李隆基允许的情况下,擅自于灵武登基。
说句不好听的,李亨这个皇帝位子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好在李隆基那个时候也是心灰意冷,默许了下来。
说真的,要是李隆基不认可李亨,李亨坐不稳他的位子。
当然这只是内部夺嫡,并非是裴旻反感他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李亨实在太过多疑,以当时的局面,李亨根本不用想回纥借兵,是他放着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这样的大将不敢用,而用宰相房琯。
结果唐军给杀的全军覆没,不得不向回纥借兵,并且承诺“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原本随着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的崛起,短期内能够平定的内乱,因为李亨的多疑猜忌,将军权交给太监,导致了多次大败不止,还遗留下了后宫干政,宦官专权两大弊端。
李亨继位与危难之中,依照正常的剧本应该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可偏偏李亨反其道而行之,让平叛的道路更加的险峻。
安史之乱之所以能够平定,并非是因为李亨这个皇帝调度有方。
纯粹是郭子仪、李光弼这两个罕见 见的盖世名将太过厉害。
跟李亨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反而因为李亨的存在,他们束着手脚跟安禄山、史思明对战。
其实拥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大将,换做任何一个有抱负的皇帝,都能开创一番大业。
偏偏遇上了李亨,他纵容后宫干政,宦官专权,直接将唐王朝拉下内乱的泥潭。
李光弼这样的名将,郁郁而终,郭子仪倒是功成名就,可是他的功他的名,真说起来就是笑话。
郭子仪这样的将军,居然只有守土之功。
他能打的吐蕃抱头鼠窜,却无法收复失地……
若说后期的李隆基因为荒唐,将盛唐推向了泥潭。
那么李亨这个皇帝就是无情的在后面推了一把,让唐朝再无回天之力。
故而裴旻对于李亨是没有半点的好感。
看着有些莫名其妙的王忠嗣,裴旻忽然想到历史上王忠嗣正是因为李亨才英年早逝的。
王忠嗣历史上的辉煌自不用说。
后来李隆基为了贪功,命令王忠嗣攻打石堡城,而王忠嗣那个时候已经对青海布控,石堡城取不取意义不大,不愿意以数万人的生命去换取一个官职,拒绝了李隆基,反对动兵。
李隆基为此大怒,但是他并没有过多的责怪,是李林甫在这个时候,诬陷王忠嗣,说王忠嗣曾经说过“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我愿意尊奉太子。”
李隆基忌心一起,王忠嗣几乎被陷害致死。
忠王就是历史上的李亨,现在的李嗣升。
“你说说,你是怎么与忠王认识的?”
面对裴旻严肃的相问,王忠嗣不敢隐瞒,说道:“弟去祭拜父亲,发现父亲的坟上干干净净,多有人打扫。说来惭愧,自举家来河西后,鲜有机会为父亲祭拜。问了路过的樵夫,樵夫说忠王常来坟上祭祀。弟感其恩德,亲自上门道谢。忠王称赞家父忠义,感激他为朝廷的贡献,故而时常祭祀。”
裴旻笑道:“所以你就对他感恩戴德?”
王忠嗣低着头,不说话。
裴旻叹道:“易地而处,如果有人如此对我父亲,我的感觉怕是与你一样。可是你想过没有,樵夫,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
王忠嗣不假思索的道:“自然是砍……”
他说不下去了,脸上颇为震撼。
裴旻低声道:“你父亲下葬的时候,我也在场。我与你当年也时常去祭拜,那山也爬了多次了,山上无柴可砍。”
古人以木材生火,但是木材是有讲究的。
樵夫砍的都是那些容易生长,而且易燃的木材。
王海宾埋葬的地方多是湿木,难砍不说,还卖不出去价钱。
即便是没有经验的樵夫,也不会选择在哪里砍木材。
“再想想,一个樵夫,又如何认识忠王这样的大人物?只能说忠王好手段,为了结识你,拉拢你,利用了你的孝心。”
王忠嗣苦着脸道:“还是旻哥说得对,宫廷之事,太复杂了。还是打仗更为直接,不用动脑!”
裴旻闻言大笑:“你这让吐蕃的达扎路恭情何以堪?”
王忠嗣跟着笑了起来,认真的说道:“旻哥放心,有了这次教训,弟不会再于忠王深入往来了。”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