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布局安西
裴旻写的自己都有些吹不下去了,这才心满意足的点了点头。
王维在一旁研着墨,禀着欣赏一代文宗楷书的心思,瞄了几眼,那露骨的言辞,让他白嫩的脸蛋飘起了两朵红云。心底若忍不住思量:裴帅平日看着挺正直的,奉承起来,居然如此得心应手,实在想不到。
他却不知,人在高兴喜悦的时候,最好说话。
不将李隆基捧上天,裴旻又怎么能够安逸的布局西域?
裴旻接下来才将西域的局势情况细细言明,一字一句写的极为细腻,然后将颜杲卿的三条建议写了上去。
相对颜杲卿说的大略,裴旻写的更为详细,尤其是细节方面。
颜杲卿当时只是列了一个大纲。
这一路而来,争对这个大纲,裴旻补充了一些东西,又想了一些实施的步骤。
尤其是对于颜杲卿的第一点与第三点,裴旻有着很深的感慨。
第一点文化侵略,以招收人才为由,鼓动西域百姓学习大唐文化,给予他们在唐朝任官的优待。
这一条让裴旻想起了后世看的多部电影电视剧。
裴旻是没有生在那个时代,也只能从电影、电视剧里了解。
在六七十年代,国内疯传着国外是天堂的说法,尤其是诸多大学生,学习英语为得就是出国,将出国视为无上的光荣。
此时的情况,与那个时候极为相似。
只是选择的对象反了过来,在这个时代唐王朝才是真正的天堂。
只要给机会,裴旻相信西域的百姓,有志之士绝对会比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还要疯狂。
至于第三点攻心,抹黑对手,提高自己,裴旻最是擅长。
而且也不需要抹黑,阿拉伯帝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事风格就是征服。不服,就直接杀了,反正,杀的人越多,害怕的人就越多,最终会为他们征服。
这也是阿拉伯帝国比及不上唐王朝的原因,在封建社会,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
哪怕阿拉伯帝国横跨亚欧非三大陆,领土范围比唐王朝更要广阔。
但你疆域再广,土地再多,没有足够的人发展治理,还不是等于零?
故而阿拉伯帝国的恶名,那是众所周知的。
还有关键一点,阿拉伯帝国以宗教立国,对于异教徒的处置非常的严苛。
只要利用好这两点,对于唐王朝在西域的控制力,会有显著性的提高。
当然裴旻不会吞自己知己的功劳,在信中明确的表明了颜杲卿才是定策之人,并且推荐他入主安西大都护府担任长史,负责安西政务。
对于李隆基信中关于夺情起复的提议,裴旻并不怎么认同。
杜暹确实有一定能力,以一文士之身,统领安西军政大事,任职四年,安抚将士,不辞辛劳,深得当地民心,干得很好。
可安西的局面只是求稳,已经不够了。
杜暹有能力稳定安西,并不意味着他能够对抗阿拉伯帝国的兵锋。
不是每一个文人都是狄仁杰、虞允文、范仲淹这样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存在。
对面阿拉伯的威胁,安西的军事理应交给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而不是甚无作战经验的文人。
对于这个人选,裴旻有一个很好的选择,封常清。
现在裴旻麾下有三个人有这个能力资格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哥舒翰、王忠嗣。
他们三位皆是历史名将,以能力历史表现来说,王忠嗣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哥舒翰第二、封常清第三。
但也许是跟着自己久了,封常清表现的机会多了,或者历练的机会多了。
这个时代的封常清,在裴旻看来,他的干略是不输给哥舒翰的。
不过封常清,有一点先天性的不足缺陷。
就是他是个瘸子,个人战力也就比文官高那么一丢丢。而哥舒翰弓马娴熟,除了精于军略,还有一身了得的武艺。
哥舒翰、王忠嗣的履历、功绩都远不足以服众,是不可能升任节度使这个雄职的。
放眼裴旻麾下也只有封常清、张孝嵩、崔希逸三位都督有这个功绩资格。
只是崔希逸过于沉稳,变通上略有不足。
而张孝嵩又过于放荡,用计用谋,喜欢剑走偏锋。用兵之道,第一次铤而走险是勇气,两次三次,那是找死。
故而封常清是唯一的选择。
正好,裴旻有心将高仙芝收入帐下听用,将封常清调出去,把高仙芝招收进来,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
只是历史上封常清是高仙芝的小弟,是在高仙芝的提拔之下,才有了未来。
现在封常清却反过来,跑到前面去了。
裴旻也没有自作主张的在信中直接提议封常清,只是让李隆基选择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
裴旻了解李隆基,李隆基将他任命为陇右、河西两镇节度使,就有将西方的战局全权托付的意思。
故而李隆基对于安西节度使的安排上,不说会听裴旻的,至少会征求他的意见。
这李隆基问而答,与裴旻自作主张的提议,还是有很多差别的。
越是身居高位,裴旻就越注意这个。
这一写就足足写了八大张纸,待墨水干后,裴旻将信装好,以特别的信封辅以印泥,送往长安。
接下来几日,裴旻并没有过多的处理政务,只是看了看公文,了解一下近来河西、陇右发生的事情,给自己放了几天的假。
这日裴旻打算去找张旭喝酒的时候,意外得到了一个消息。
“裴帅带上维吧,维也想于孟兄一会。”
裴旻有些意外道:“孟兄是谁?”
王维忙道:“是维的疏忽,忘记向裴帅禀报了。孟兄是姓孟,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太白兄举荐来的,太白兄出蜀的时候,结识了孟兄。两人一并游玩了武昌黄鹤楼,得知孟兄有志用世,却仕途困顿,便劝他来凉州一试。伯高先生的图书馆举办的红火,急缺人手。九龄兄便让孟兄去图书馆帮忙了。”
裴旻眼中泛着光,孟浩然,又一位现象级的诗人,想着王维话中透露的“黄鹤楼”,大有所动,也许自己那个徒弟又有一篇名作现世了。 展开全部内容
王维在一旁研着墨,禀着欣赏一代文宗楷书的心思,瞄了几眼,那露骨的言辞,让他白嫩的脸蛋飘起了两朵红云。心底若忍不住思量:裴帅平日看着挺正直的,奉承起来,居然如此得心应手,实在想不到。
他却不知,人在高兴喜悦的时候,最好说话。
不将李隆基捧上天,裴旻又怎么能够安逸的布局西域?
裴旻接下来才将西域的局势情况细细言明,一字一句写的极为细腻,然后将颜杲卿的三条建议写了上去。
相对颜杲卿说的大略,裴旻写的更为详细,尤其是细节方面。
颜杲卿当时只是列了一个大纲。
这一路而来,争对这个大纲,裴旻补充了一些东西,又想了一些实施的步骤。
尤其是对于颜杲卿的第一点与第三点,裴旻有着很深的感慨。
第一点文化侵略,以招收人才为由,鼓动西域百姓学习大唐文化,给予他们在唐朝任官的优待。
这一条让裴旻想起了后世看的多部电影电视剧。
裴旻是没有生在那个时代,也只能从电影、电视剧里了解。
在六七十年代,国内疯传着国外是天堂的说法,尤其是诸多大学生,学习英语为得就是出国,将出国视为无上的光荣。
此时的情况,与那个时候极为相似。
只是选择的对象反了过来,在这个时代唐王朝才是真正的天堂。
只要给机会,裴旻相信西域的百姓,有志之士绝对会比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还要疯狂。
至于第三点攻心,抹黑对手,提高自己,裴旻最是擅长。
而且也不需要抹黑,阿拉伯帝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事风格就是征服。不服,就直接杀了,反正,杀的人越多,害怕的人就越多,最终会为他们征服。
这也是阿拉伯帝国比及不上唐王朝的原因,在封建社会,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
哪怕阿拉伯帝国横跨亚欧非三大陆,领土范围比唐王朝更要广阔。
但你疆域再广,土地再多,没有足够的人发展治理,还不是等于零?
故而阿拉伯帝国的恶名,那是众所周知的。
还有关键一点,阿拉伯帝国以宗教立国,对于异教徒的处置非常的严苛。
只要利用好这两点,对于唐王朝在西域的控制力,会有显著性的提高。
当然裴旻不会吞自己知己的功劳,在信中明确的表明了颜杲卿才是定策之人,并且推荐他入主安西大都护府担任长史,负责安西政务。
对于李隆基信中关于夺情起复的提议,裴旻并不怎么认同。
杜暹确实有一定能力,以一文士之身,统领安西军政大事,任职四年,安抚将士,不辞辛劳,深得当地民心,干得很好。
可安西的局面只是求稳,已经不够了。
杜暹有能力稳定安西,并不意味着他能够对抗阿拉伯帝国的兵锋。
不是每一个文人都是狄仁杰、虞允文、范仲淹这样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存在。
对面阿拉伯的威胁,安西的军事理应交给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而不是甚无作战经验的文人。
对于这个人选,裴旻有一个很好的选择,封常清。
现在裴旻麾下有三个人有这个能力资格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哥舒翰、王忠嗣。
他们三位皆是历史名将,以能力历史表现来说,王忠嗣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哥舒翰第二、封常清第三。
但也许是跟着自己久了,封常清表现的机会多了,或者历练的机会多了。
这个时代的封常清,在裴旻看来,他的干略是不输给哥舒翰的。
不过封常清,有一点先天性的不足缺陷。
就是他是个瘸子,个人战力也就比文官高那么一丢丢。而哥舒翰弓马娴熟,除了精于军略,还有一身了得的武艺。
哥舒翰、王忠嗣的履历、功绩都远不足以服众,是不可能升任节度使这个雄职的。
放眼裴旻麾下也只有封常清、张孝嵩、崔希逸三位都督有这个功绩资格。
只是崔希逸过于沉稳,变通上略有不足。
而张孝嵩又过于放荡,用计用谋,喜欢剑走偏锋。用兵之道,第一次铤而走险是勇气,两次三次,那是找死。
故而封常清是唯一的选择。
正好,裴旻有心将高仙芝收入帐下听用,将封常清调出去,把高仙芝招收进来,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
只是历史上封常清是高仙芝的小弟,是在高仙芝的提拔之下,才有了未来。
现在封常清却反过来,跑到前面去了。
裴旻也没有自作主张的在信中直接提议封常清,只是让李隆基选择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
裴旻了解李隆基,李隆基将他任命为陇右、河西两镇节度使,就有将西方的战局全权托付的意思。
故而李隆基对于安西节度使的安排上,不说会听裴旻的,至少会征求他的意见。
这李隆基问而答,与裴旻自作主张的提议,还是有很多差别的。
越是身居高位,裴旻就越注意这个。
这一写就足足写了八大张纸,待墨水干后,裴旻将信装好,以特别的信封辅以印泥,送往长安。
接下来几日,裴旻并没有过多的处理政务,只是看了看公文,了解一下近来河西、陇右发生的事情,给自己放了几天的假。
这日裴旻打算去找张旭喝酒的时候,意外得到了一个消息。
“裴帅带上维吧,维也想于孟兄一会。”
裴旻有些意外道:“孟兄是谁?”
王维忙道:“是维的疏忽,忘记向裴帅禀报了。孟兄是姓孟,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太白兄举荐来的,太白兄出蜀的时候,结识了孟兄。两人一并游玩了武昌黄鹤楼,得知孟兄有志用世,却仕途困顿,便劝他来凉州一试。伯高先生的图书馆举办的红火,急缺人手。九龄兄便让孟兄去图书馆帮忙了。”
裴旻眼中泛着光,孟浩然,又一位现象级的诗人,想着王维话中透露的“黄鹤楼”,大有所动,也许自己那个徒弟又有一篇名作现世了。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