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111
天子早择定了皇后, 对文臣来说是件大好事,不用担心突然的皇家选秀扰民, 折腾得京畿百姓鸡飞狗跳地匆忙嫁女了。当然这消息也传递的很快, 京畿各县的县令们很快就都知道了,然后都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

宫里每次采选修女的时候, 负责采选的宦官都免不了会引起所到之处的鸡飞狗跳。每到那时候县令是最紧张的,会突然被宦官勒令关了县城的城门,然后按着人口黄册, 把所有适龄的女孩子都划出来, 让里长通知百姓挨家挨户把人送到县衙,人不走就不得安宁……

今年得去给天子上一柱高香去,是京畿县令们的普遍想法。

有赞成的就有失落的。京畿百姓家里有伶俐女儿、年纪又在十二三到十四五岁这个范围的, 可就不那么开心了。皇家隔几年就会在京畿选秀一次, 既往那些女儿进宫做了妃嫔的, 谁家不是立即就换了门楣, 父兄得了官职、住上砖瓦大院落, 能吃肉能穿绸了。

但是这些底层的百姓怎么想, 对大局没有任何的影响。就是京城的那些勋贵人家,得知英国公的唯一女儿被天子选为皇后, 也只是关上门在家里嘀咕几句、冒冒酸话的了。可即便是这样的人家也没有多少,心里不高兴的也都是家里有那算是出息的、能承爵的儿子、准备踮踮脚去娶英国公女儿的。

唉,眼看着英国公地位继续牢固、英国公世子被天子重用, 可惜自家却沾不到边儿。想想英国公夫人这一年对谁都说要多留女儿两年, 谁家露出求亲的意思都不搭茬的模样, 收拾心情冒雪来英国公府祝贺的勋贵夫人们,就有一种窥视到内幕的感觉。

肯定是英国公早就巴结上天子了,不然多少年勋贵都不得进兵部,怎么他国公府的世子就一跃成为兵部侍郎了呢。

英国公夫人对络绎不绝来贺喜的人家,吩咐三个儿媳妇与自己一道待客,婆媳都是才知道这事儿的表情。至于相好的人家提出的摆酒庆贺,只推说圣旨还没下呢,等事情落定了再说。

当事人张嫣是早躲回自己的院子里,不见任何客人了。

朱由校自己宣布了选后之事,等朝臣们都离开了,乾清宫的大大小小宦官们围上来道喜。

喧闹了一阵子之后,朱由校吩咐乾清宫的所有人:“这事儿都放到肚子里去,朕刚没了十妹,跟着又没了七郎,别让有一心半点儿的消息传出乾清宫。”

贺喜的宦官们立即都拉嗒脑袋了。忘记皇爷才死了弟弟和妹妹呢。

第二天朱由校带着六部七卿的、侍郎以上的官员继续商讨明年的预算。这一次轮到了户部的。户部尚书汪应蛟把工部尚书王永光透露出来最好把陕西、山西的部分百姓移到辽东,以保证黄河中上游的植被,尤其是树木种植的必要性等等总结出来的公文传给在座的每一位。这也是朱由校提出的新工作方法之一。

看到眼里的东西,总比单是耳朵听要好一些。

汪应蛟把自己带着户部的近百位下属,商议出来的初步的迁徙计划也提交了。计划是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使陕西、山西的人口减少一半,这样加上去平朔煤矿做工的、余下的半数人口中,要安排一半的人专门从事植树护林之事。

目的是要在十年后,让甘肃、宁夏、陕西、山西三省的人口也要降到秦汉时期的规模,好恢复到唐以前的树木覆盖。

朝廷要为这植树护林的人员、还要为在平朔挖煤的煤工提供养活他们和家眷的粮食。

户部的迁徙计划很大,除了与天子一样知道消息的内阁阁臣方从哲、韩爌、叶向高,还有工部的等几位,其他人基本都处于懵懂中。

几百万人口迁徙,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儿。

朱由校给群臣以足够的考虑时间后,带头表示了自己对迁徙计划的认同。工部尚书王永光表明对户部移民计划的支持。

叶向高等不到方从哲说话,就跟在王永光之后发言。

“黄河每年都要决堤,朝廷年年都要花费银子在河工上,单是在下游筑坝并不能将黄河水束缚住。就像鲧治水,哪里的堤坝危险了,就加高就堵哪里可不成。大禹的疏导治水法有用,但考虑黄河本身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会逼得我们把堤坝越筑越高,其后果是有朝一日会出现一条地上河。

本朝潘时良找出了黄河不断决口的原因,那就是泥沙壅堵了河床,他提出的筑堤堵决、淤滩固堤和蓄清刷浑的根本是要束水冲沙,有效地减少黄河河床泥沙的堆积,但这也是被动的应对黄河泥沙的方法。

我们应该主动地去减少黄河从中上游携带下来的泥沙。

所以我赞成户部的移民计划。减少黄河中上游两岸依靠黄河灌溉农田生存的人口总数,甚至让黄河主河道的百里内都是能固定水土的森林,才能够彻底减少黄河水携带的泥沙。

还有我建议把甘肃、宁夏、陕西利用黄河水灌溉农田的一些县,做为先期迁移的首选。一边堵中上游的分流,一边在中上游植树。”

有关这么大规模迁徙百姓的事情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尤其是从秦汉时起,土默川(河套平原)就有开渠引水耕种的传统,后来虽然朝代更迭,一度变成了畜牧之地,但是引流过去的黄河水滋养着土默川的树木草场。

这也是大明的一个重要马场。

崔景荣站起来,“陛下,臣认同在黄河中上游的计划。但是土默川是朝廷非常重要的马场。离了这个马场,将不能保证军中战马的供给。”

崔景荣停了一下又说:“甘肃、宁夏本地产粮有限,只能有部分提供给戍边所需。包括陕西、山西的驻军,都要靠江南运输粮食过去,把土默川的农人移去东北,势必要增加从江南运粮的总量。还有一旦河套的农户减少,戍边的军队无军户支持,臣担心蒙古会效法西汉时期的匈奴,再来占据土默川这一片。”

崔景荣也是两榜进士,对土默川两千来年的变迁不能说了如指掌,但他执掌兵部以后,对朝廷有数的几个马场,那也是看的非常地仔细。

朱由校令刘时敏把大唐、北宋、前元、还有明的疆域图,都悬挂起来。然后指着这些疆域图说:“在元时期就没有崔尚书所提的这些顾虑。所以朕认为辽东战事基本达到了目的,兵部要做明年对鞑靼用兵的计划,未来的十年持续不断地对鞑靼用兵,像在辽东对付建奴一样,不能把他们赶尽杀绝,也要把他们赶去不里牙惕(贝加尔湖)的以北。

那样才能保证我们大明的腹地不再受鞑靼的威胁,鞑靼这一片,也有足够的草场供我们养马。”

朱由校细长的手指从奴儿干都司向左划过不里牙惕,一直到帖良古惕。然后歪着头看着才划过这一条直线,笑眯眯地看崔景荣。

“崔卿,你发现没有,按着朕的这条线戍边,比现在的九边战线短了很多的。会节省不少的戍边将士。”

“陛下,那南方的粮食运过去就更难了。”

崔景荣提醒天子不靠谱的疆域计划后面的有粮草跟得上的。

唉,头疼!疆域是君臣闭门在乾清宫里这么画的么?!

周嘉谟扶额,看来天启是注定要战火不消停的了。

黄克缵则乐得闭不上嘴,这样的计划可比永乐年间的成祖还疯狂,武宗与自己侍奉的天子比起来,那就是小孩子游戏,根本就没法比。他又有了要去兵部做尚书的想法了。

朱由校听了崔景荣的话,立即不高兴了。

“崔卿,当初放弃交趾布政司,大明犹如自断脚趾,结果呢?朝廷在整个南边的势力、影响越来越少。闹了那么多年的倭寇,若是水师仍然能下西洋,何至于被倭人欺负到家门口。”

崔景荣只好躬身认错,“但是土默川的马场?陛下准备怎么安排?”

朱由校更不高兴了。

“年度预算不仅仅涉及到各部的事情。朕的根本目的是想诸位臣工有全面考虑朝廷未来五年、十年大事行动的意图。像户部才提出来的迁徙计划、工部的治水方略,表面是在五年、十年的黄河治理就能看到成效的,可实际都是关碍到大明的五十年、甚至百年的大计。

崔卿,朕现在调你去户部做尚书,你从工部治水的角度,全面去考虑户部的移民、兵部的马场等事。”

崔景荣有点儿傻眼。

他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这些年历任平阳府推官、后来也曾做过御史,累至四川巡安,宁夏巡抚,兵部右侍郎,右俭都御史等,在万历四十一年就已经是兵部尚书了。

在兵部待的时日比较久,养成了他遇事从兵部尚书的角度考虑事情的习惯。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盯着前面的堪舆图想着若自己是户部尚书,该从那里着手,才能配合工部好治水、又不耽误兵部的养马。

半晌之后,他接过刘时敏手里那根细细的、才拿过来的点划堪舆图的竹竿,上面隐隐还有刚撕去缠裹的痕迹,估计这细竹竿原是做鸡毛掸子的。

“陛下,臣以为明年先从宁夏卫迁徙部分百姓去辽东的浑河耕种,现在发出迁移令,出了正月十五动身,到辽东的时候,能赶上种一季番薯、萝卜等,这样越冬的粮食,朝廷贴补的就会少点。太原府和大同府的百姓比宁夏卫离的近,他们往广宁卫迁徙,应该能够赶上农时,正常种庄稼的。这只是臣仓促之间的想法。若是迁徙的百姓不涉及兵部马场的那几个县,臣明年多花些精力,看看辽东的马场能不能弥补土默川马场的缺额。”

朱由校待他讲完之后立即拍手,“崔卿果然大才,看来各部尚书要经常互换,是有道理的。”

黄克缵立即说:“陛下,让老臣换去兵部可好?”

※※※※※※※※※※※※※※※※※※※※

崔景荣嘉靖四十四年(1565)出生,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

牛人吧?

更多的人在他中进士的年纪,还在努力考秀才呢。

计划跨年的时候,随机从今天的订阅记录抽200个id派新年利是,小小心意,应该是够看两章的

祝愿亲们2019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外修身材,内修气韵,永远年轻美丽。

/">/a>)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